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大陸第26次南極考察啟程 臺灣科研人員首次參加(圖)

2009年10月12日 08:31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雪龍”號科考船出征南極歡送儀式。
 
 
  “雪龍”號科考船歷史上首位女駕駛員謝潔瑛。本報記者 屠知力攝

   11日上午,我國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奔赴南極。

  此次科考,“雪龍”號將首次擔負起“一船三站”的重任,先後赴南極長城站、中山站,以及將所載的崑崙站科考人員和物資送達南極大陸邊緣,航程預計將超過3萬海裏,創下我國首次南極科考以來人員數量、科考任務最多的紀錄。

  10月11日上午10時許,我國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上海浦東外高橋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出發,啟程前往南極。

  “雪鷹”號直升機正式入列

  女性駕駛員、臺灣科研人員首現“雪龍”號

  按照計劃,“雪龍”號從上海出發後,將經紐西蘭克賴斯特徹奇港停靠補給後,到長城站卸運物資;再經阿根廷烏斯懷亞港加油、加水補給後,到中山站卸貨。

  此次考察為期約180天,計劃航行3萬多海裏,擬定於2010年4月10日返回上海。這也將是“雪龍”號服役南北極考察以來,航行距離最長的一個航次。

  27歲的謝潔瑛,是上海海事大學的女教師,這次將作為機動駕駛員參加南極科考航行,成為“雪龍”號南極航程的首位女性駕駛員。

  謝潔瑛説,之前,她已參加了“雪龍”號的試航,以熟悉船上各種機械和電子設備。“雪龍”號船員評價謝潔瑛説,雖然她是第一次去南極,缺少在南極冰區航行的經驗,但相信她的駕駛技術和能力可以勝任。

  在第26次南極考察隊中,有來自臺灣的3名隊員,創造了臺灣科研人員首次參加大陸南極科學考察的記錄。三人將分別在長城站、中山站開展各自的科研課題,體驗極地生活。

  此外,首次亮相的“雪鷹”號直升機,也成為此次科考的一個亮點。10日,“雪鷹”號加入極地考察入列儀式舉行,這是“雪龍”號極地考察船上第一架自有的直升機,標誌著我國極地考察一直租用直升機時代的結束,將大大增強科考隊在南極的活動能力,更好地滿足南極新老三座考察基地的物資保障需求。

  據介紹,“雪鷹”號是一架Ka—32重型直升機,今年從俄羅斯購入;機身長11余米、高約5米半,擁有5噸的吊挂能力,能容納乘客13名,正常起飛重量為10噸。

  由於南極地區環境、氣候惡劣,常有不可預見的風險,直升機對科考任務的開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第25次南極考察時,“雪龍”號也搭載了一架租用的Ka—32直升機,在科考物資卸貨大會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251名隊員、59項科考任務

  崑崙站、格羅夫山南極內陸科考是兩大亮點

  第26次南極科考由251名隊員組成,這是自1984年中國首次進行南極考察以來,人員最多的一次。考察隊將執行59項科學考察任務,這也是中國南極考察歷史上任務最重的一次。

  據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袁紹宏介紹,251名科考隊員中,包括長城站考察隊員60人,中山站考察隊員84人,崑崙站和格羅夫山內陸考察隊員30人,南大洋考察隊員13人,國際合作2人以及船員等隨船人員62人。

  考察期間,我國科考隊員除執行內陸、南大洋、常規觀測等科考任務外,同期展開的崑崙站和格羅夫山兩項南極內陸科考是兩大亮點。

  “尤其是崑崙站在建成後開始轉入實質性科學考察,深入開展冰川、天文等學科考察,必將引起國際極地界的廣泛關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博士説。

  首任崑崙站站長李院生研究員是第七次出征南極內陸,擔任第26次南極科考隊副領隊兼崑崙站科考隊隊長的他説,此次崑崙站科考,將為南極冰蓋古老深冰芯鑽探做前期準備,也就是建造一個深冰芯鑽探場地,並試打一枝200—300米左右深度的淺冰芯,“深冰芯鑽探場地做起來,可以説我們對深冰芯鑽探的試探工作開始了。”   

  崑崙站位於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是全南極大陸海拔最高的科考站,預計能鑽取超過3000米深、能反映超過120萬年氣候記錄的古老深冰芯。

  在崑崙站,科考隊將繼續開展冰穹A天文臺址參數測量和天文觀察,現場執行隊員表示,兩年多的努力不斷證實,冰穹A應該是一個好的天文觀測地點。“這次對天文臺址的測量和研究將在規模和領域上有所拓展。”

  南極格羅夫山地區哈丁山是我國設立的第一個“南極特別保護區”。此次科考,另一支進入南極內陸考察的是格羅夫山科考隊,將考察距離中山站400公里遠的這個隕石富集區域的地質結構,收集隕石和宇宙塵。

  “雪龍”有望不再“孤單”

  新一代極地破冰船正籌備自主建造

  無論是“一船一站”、“一船兩站”,還是“一船三站”,“雪龍”號極地破冰船一直在獨力支撐我國“南極”科考的運輸和大洋考察任務。

  未來,這種局面可能會被打破,第二艘也是新一代極地破冰船的建造正在積極籌備中。在這次“雪龍”號再次奔赴南極前,“雪龍”號老船長、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魏文良透露,第二艘極地科學考察船目前正在積極籌備自主建造。

  “如果有兩艘船,我們在南極考察的運載能力將大大加強,南極考察的規模和深度也可以進一步增強,還可以解決‘雪龍’號無法兼顧兩極的難題。”楊惠根説。新的極地科考船將以科學考察為主要特點,和“雪龍”號組成的兩船編隊,將使我國極地考察能力向南北極更大區域拓展。

  目前,“雪龍”號兼顧大洋科考、人員物資運輸等任務。後勤保障是南極科考的生命線,這導致常常要擠壓一定的大洋科考調查時間。統計顯示,我國前後三代考察船共25年的南大洋總海洋調查時間不及美國帕爾默1艘專業考察船1年的調查時間。

  同時,“雪龍”號是運輸船改造而成,破冰能力相對有限,更缺乏現代化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資源調查裝備,隨著我國極地科考事業進一步發展,這些問題越發顯現。有關專家甚至指出,這是我國當前極地科學發展所面臨的最大困難。

  “南極考察,實際上包括兩大部分:南大洋和南極大陸考察。我國首次南極考察就是分陸地、海上科學考察兩部分。新船如果能夠建造起來,我國的南大洋考察、南極考察事業能上一個大臺階。”楊惠根説。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