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國共將領後代發表共同宣言 設基金攜手護長城遺産

2009年11月10日 08:35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圖為啟動儀式上中國華夏文化遺産基金會接受贈品

中國華夏文化遺産基金會理事長耿瑩在論壇上發表宣言 中新社發 杜洋 攝

  中新網11月9日電 (吉翔)由中國華夏文化遺産基金會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文化遺産保護論壇9日在北京開幕,多名國共高級將領後代發表了兩岸文化遺産保護的共同宣言,以召開展兩岸民間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實體性合作。

  本屆論壇以“保護長城遺産,弘揚華夏文化”主題,探討了長城文化遺産保護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機遇,並就兩岸如何加強協作,如何形成一套長期有效的文化遺産保護運作機制,達成一致意見。

  中國華夏文化遺産基金會宣佈啟動“長城保護專項基金”,合兩岸之力,共同保護長城文化遺産。

  共同宣言號召開展兩岸民間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實體性合作,形成資源與優勢互補,共同增強兩岸民間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國際競爭力。這是該基金會成立2年來,首次跨越海峽聯合組織的共同活動,

  中國華夏文化遺産基金會理事長、耿飚之女耿瑩表示,長城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團結奮進精神,保護長城是兩岸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職責,這也是首屆海峽兩岸文化遺産保護論壇以長城作為主題的原因。

  耿瑩指出,當前偷盜、破壞、損毀和侵蝕的現象時有發生,再加上對開發、保護的關係處理不當,使得長城遺産遭到部分破壞,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善待長城、善待歷史,才能維護長城文化遺産應有的尊嚴,才能使長城文化遺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耿瑩在接受採訪時指出,組織與兩岸有關的活動,一來可以聯絡感情,二來,參與的臺灣人士來當志願者,“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該基金會目前有200多件辛亥革命時期文物,據耿瑩透露,基金會正在籌備建立一個辛亥革命博物館。

  談及赴臺,耿瑩表示目前還沒有去過,她希望自己明年能去一趟,要“看看那的山山水水,看看那久別了的同胞”,自己的有生之年兩隻腳也能踏到那塊土地上。

  參加論壇的長城專家羅哲文在會上介紹説,長城不僅遭受著大自然的風吹雨淋,還面臨著嚴重的人為破壞,萬里長城,岌岌可危。資料顯示,目前,萬里長城有較好墻體的部分不到20%,有明顯可見遺址部分不到30%,墻體和遺址總量不超過5000華里,保護長城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

  以本次論壇為契機,兩岸形成了文化遺産保護的民間合作形式,以中國華夏文化遺産基金會為依託,建立兩岸民間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相互交流的常規機構,擔當起兩岸民間文化遺産保護的聯絡、溝通、協作職能。並且兩岸有關方面定期輪流主辦此項活動,每屆一個主題,借此拓展兩岸民間文化交流領域。

  中國華夏文化遺産基金會是由社會各界熱心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的代表和主要捐贈人組成的理事會,秉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造福人類”的原則,資助與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有關的各項活動、項目,促進中外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不斷推動和提高中國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的發展。喚醒公民保護意識及責任,募集海內外資金修繕和保護中國文化、歷史遺産,協助、配合政府調動民間力量,推動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

  儀式上,與會的兩岸人士並互相贈送了精美的禮品。

  今日發佈的《共同宣言》全文如下:

  一、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兩岸人士通過民間的方式進行文化交流,彼此相識相知,增進了解與信任,是一種很好的形式。以本次活動為契機,搭建兩岸民間文化遺産互動交流的平臺,不斷加強兩岸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交流合作。兩岸有關方面定期輪流主辦此項活動,每屆一個主題,借此拓展兩岸民間文化交流領域。

  二、以中國華夏文化遺産基金會為依託,建立兩岸民間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相互交流的常規機構,擔當起兩岸民間文化遺産保護的聯絡、溝通、協作職能。

  三、促進兩岸文化遺産民間保護領域的人才教育與培訓,建設起一定規模的、具有專業水準和奉獻精神的人才隊伍,提高兩岸民間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水準。

  四、豐富兩岸民間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不定期出版學術刊物和宣傳材料,做好文化遺産保護普及工作,提升民眾文化遺産保護意識和責任。

  五、開展兩岸民間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實體性合作,形成資源與優勢互補的合力,共同增強兩岸民間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國際競爭力,讓中華文化遺産走向世界。

  六、與會嘉賓自願成為華夏文化遺産保護志願者,利用自身影響力,攜手共進,以弘揚傳承華夏文化于韆鞦萬代。

 臺灣收藏家王度向林麗韞贈送工藝禮品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