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   正文

湖北電梯事故前5分鐘監控曝光 工作人員險被"吞"

2015年07月29日 11:17: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陳觀鑫表示,通過調查分析初步認定,此次事故屬於安全生産責任事故。初步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為前沿板與蓋板之間連接鬆動,導致連接鬆動的原因有待進一步從結構、材料和使用維保等方面進行調查和分析。

  3月“檢驗合格”7月發生事故 多重問題受到質疑

  根據荊州市事故調查組通報,事故電梯出廠日期為2014年7月1日,並於2015年3月16日經湖北省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研究院檢測合格,然而在不到4個多月的時間,這部電動扶梯就發生機械傷害事故,“檢驗合格”是否準確?維護保養是否到位?諸多疑點待解。

  記者27日看到,事故發生後商場仍正常對外營業,但1至7樓的自動扶梯均已停止運作,從5樓扶梯入口往上看,6樓通往7樓的事故區域已被藍色卷閘門封閉,一些身著制服的人員正在檢修電梯。

  “這裡的電梯好像經常出問題。”荊州市民賈女士説,她家就住在商場附近,幾乎每週都會帶孩子乘坐電梯上到商場6樓兒童遊樂園玩耍,如今發生“電梯吃人”事故讓她很擔心。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每部電梯都必須由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進行一年一次的安全檢驗,只有獲得檢驗合格證才能合規運作,但特檢機構、人員是根據檢測時電梯運作狀態做出合格與否的判斷,因此,一次檢測合格不代表未來一年內電梯都能連續安全運作。“這種嚴進寬出的發證方式,要求電梯維保部門後期加強維護保養工作,一旦保養檢查不到位,沒有發現潛在危險,必然導致事故發生。”這位業內人士説。

  事實上,《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明確規定,電梯等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特種設備運營使用單位,應當設置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的安全管理人員,並將安全注意事項和警示標誌置於易於為乘客注意的顯著位置。電梯應當至少每15日進行一次清潔、潤滑、調整和檢查。

  記者注意到,在安良百貨多層自動扶梯出入口,都只臨時張貼了“電梯故障,正在檢修”字樣的紙片,並無其他明顯的安全注意事項和警示標誌。多位商場內經營人員也透露,店舖與商場沒有多大關係,營業員上崗並未進行電梯安全培訓教育,也沒有看到過專人在自動扶梯出入口處看守、管理。

  電梯安全問題亟待關注 責任厘清尚待調查加速

  近年來,隨著身邊越來越多電梯的出現,電梯事故也頻頻被曝出。就在27日,廣西梧州市太陽廣場也發生一起自動扶梯卡人事故,致一名幼童受傷;無錫市一家工廠一名年輕女子被卡在電梯平臺縫隙中不幸身亡。

  安全生産管理上有一條著名原理,叫做“海恩法則”。核心要義提醒人們:事故背後有徵兆,徵兆背後有苗頭。專家指出,電梯設備從招標、採購、運作到監督管理,任何一個鏈條的疏漏,都可能埋下事故隱患。

  從生産、品質環節來看,初步調查顯示,湖北這起事故電梯製造單位為蘇州申龍電梯股份有限公司。有業內人士指出,該公司生産的電梯此前已發生幾次事故。據媒體公開報道,今年6月湖南長沙“電梯故障女子從十九樓墜到負一樓”、2011年湖南瀏陽市步行街一超市內4歲男童被手扶電梯卡住身亡等事件,事故電梯均是由該公司生産製造。

  記者多次致電蘇州申龍電梯股份有限公司官網顯示的號碼,但未有接聽。陳觀鑫表示,暫未確認電梯是否存在品質問題。目前,湖北省質監局發出通知,要求各地暫停使用該公司製造的自動扶梯,並督促電梯使用單位會同製造單位、維保單位進行一次全面自查。

  對電梯的日常維護、保養缺失,有些流於形式。業內人士指出,現實的情況是相當一部分載人電梯沒有按時更新維保記錄。一些物業單位為節省費用,對電梯檢查的時間相隔很久,甚至出了問題才請人來檢查,逃檢、漏檢和滯後年檢等現象存在,以致發生故障。

  電梯超期服役等問題也帶來巨大安全隱患。質檢總局2014年曾對部分省份2523台使用15年以上老舊電梯進行抽查,發現7%的電梯存在較大隱患。

  相關監管工作亟待加強。電梯運營過程涉及産權所有者、實際使用者、物業管理者等多個主體,每個環節責任都不容忽視。近年來,各地地鐵項目、高層住宅、大型商場等,更對新的安全形勢形成重大挑戰。相關監管部門尤其要肩負起嚴格的督查職責盡職盡責。

  記者了解到,針對此次電梯事故,荊州市政府已成立了由安監、質監、公安、監察、商務、工會等單位和部門組成的調查組,並邀請了湖北省、荊州市有關專家參加。

  向柳娟親屬表示,在相關情況全面查清以及責任認定結果明確之前,暫不考慮協商賠償等善後問題。

  陳觀鑫説,事故調查組將按照“四不放過”原則--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人未受到處理不放過、事故責任人和相關人員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未落實不放過的原則--對電梯相關情況進行分析確認,切實做到公開公正。

  專家表示,人命大於天。在電梯日益普及的今天,必須加大電梯生産、運作、監管等各環節、鏈條的隱患排查,加強管理規範,切實負起責任,避免悲劇再次上演。

延伸閱讀

  多地頻發“電梯吃人”事件 去年37人死於電梯

  國家質檢總局官方網站的資訊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電梯總量已達360萬台,並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電梯保有量、年産量、年增長量均為世界第一,電梯安全事故卻時有發生。

  28日,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相關部門負責人。這位負責人表示,據統計,去年全國共發生49起電梯事故,死亡37人……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