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   正文

趙本山代表作被指"醜化"農民 丟棄農村傳統底蘊

2015年06月24日 09:50: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趙本山代表作被指

  趙本山

  6月8日,遼寧大學發出官方文件稱,“自2015年5月31日起,原‘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更名為‘遼寧大學藝術學院’”。遼寧大學給出的解釋是,遼寧大學與趙本山的合作期已滿,學校選擇不再繼續合作。

  這個2004年成立的學院,因有趙本山這個金字招牌,自成立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合作期間,學院培養的一些學生成為熱播鄉村劇《馬大帥》《鄉村愛情故事》的演員,這無疑增加了該學院的魅力和知名度。此次校方選擇不再合作,由此引發了人們對二十多年來趙本山所主導的喜劇藝術的討論。

  近日,在以關注農村、理解農村為旨的北京農孵沙龍上,主題為“農民是如何被喜劇化的”學術沙龍就農民喜劇化問題展開討論。在研討現場,中國藝術研究院所長、研究員祝東力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民形象的代言人是書寫創業史的梁生寶,然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移形變貌,再度亮相的時候,農民形象的代言人變成了趙本山。

  不會産生痛感的趙氏喜劇

  “一身皺巴巴的中山服,一頂破舊的八角帽,一張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豬腰子臉’,一口經過改造了的東北話”,提起農民,趙本山20多年來塑造的農民形象常常會最先進入人們的腦海,甚至比街口進城賣菜的老農,遙遠故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鄉,更深刻,更鮮明。

  以“本山大叔”為首的趙家班春晚小品、《劉老根》《鄉村愛情》等電視劇,被喜劇化的農民形象閃耀多時。趙本山,無疑是這場喜劇化風暴的代言人。

  趙本山在遼寧當地真正成名,是因為他出演的一個盲人的角色。1982年,趙本山在拉場戲《摔三弦》中扮演瞎子張志,在遼寧省農村小戲調演中,獲優秀獎。一時間,人們知道鐵嶺出了個趙本山,稱他為“天下第一瞎”。《摔三弦》改變了趙本山的人生際遇,趙本山自己也坦承:“可以説這個戲(《摔三弦》)成全了我一生。”

  1990年,在相聲演員姜昆的推薦下,趙本山帶著小品《相親》登上了春晚的舞臺,並獲“雙星杯”戲劇曲藝類第一名。正是這次演出,讓趙本山一炮而紅,正式走出鐵嶺,進入了億萬觀眾的視線。此後除了1994年因家事沒有登上春晚的舞臺,直到2011年,趙本山每年都如同北方家庭年夜的餃子一樣不可缺少。

  在農孵沙龍上,知名媒體人王小曼提到,大概從1994年、1995年開始,春晚小品中兩個必不可少的角色就是農民和小保安。而其中的很多衝突、笑料也來自於農村人和城裏人不同的價值理念和認知習慣。

  趙本山喜劇的出現、走紅或是當時的一種必然。祝東力介紹説,“如果不採取喜劇的方式,直面‘三農’問題,就會窮形盡相,把農民的困境展示出來,就會是我們所熟悉的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然而這在當時是很難的,所以農民的喜劇化在當時是一個策略性的解決方式”。

  底層、喜劇,無疑是趙本山最好的代名詞。在遼寧大學關於“區域文化與遼寧農村題材電視劇研究”課題中也提到,這種來自底層和民間的氣息為當下的中國觀眾創造了一種親切和安穩的氣氛,讓他們對自己庸常的日常生活産生了一種認同感。

  不管是劉老根、馬大帥等農民形象,還是真實的東北農村的生活場景,又或者是“二人轉”式的插科打諢,都體現出了一種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間文化的特徵。喜劇化的處理方式規避了現實生活中的矛盾,也放棄了對生活本質的透視和揭示。

  祝東力認為,趙本山的喜劇化風格,農民一方面作為落伍於時代的弱勢群體,另一方面又小黠小壞。這樣,他扮演的人物,一方面很卑微,另一方面又不值得同情,結果就成了不會産生痛感,也不必給予人道同情的純粹的喜劇對象。

  趙本山顯然明白,逗樂觀眾才是演出的最主要目標。“觀眾愛看”“為大眾服務”一直是他的口頭禪。“現在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學習也累,生活也累,所以對喜劇要求簡單了,他們不想在看的過程中分析這個分析那個,笑就是笑,一句話也許就笑了”。趙本山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道。

  幽默的語言、誇張的肢體、無底線的自嘲、相互的揶揄諷刺,都成為趙氏喜劇逗樂觀眾簡單粗暴卻有效的元素。

  一個大規模的笑的時代

  鄉土題材的藝術創作中,從來就不乏喜劇的元素。《阿Q正傳》中的阿Q,言論行動中的矛盾、糾結,無不帶著喜劇的諷刺;《陳奐生上城》中的陳奐生,作者高曉聲也是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將陳奐生這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進城後的自卑、自大、心思算計展示得淋漓盡致……

  魯迅、高曉聲等一批鄉土作家用戲虐的語言、喜劇的舞臺,將農民的歷史命運和生活、精神狀態的悲劇當作喜劇來寫,這種強烈的“反諷”效果,讓觀賞者總會笑中帶淚,“一曲結束”帶來的是無限的思考。

  媒體評論員蔡寧禎談道,中國農民文學形象的塑造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從魯迅的國民性批判到趙樹理的“山藥蛋”派寫實,從解放初期的新農民形象塑造到後來鄉村風情的多元化展現……作者對筆下的農村和農民,有眷戀也有批判,有同情也有鞭策,有讚美也有揭露,既有真實的筆觸,也有深刻的思索。然而到現在,一些作品已經失去了戲虐中的內涵,僅靠取笑和嘩眾取寵來取悅看客。

  祝東力向法治週末記者提到,近些年農村題材電視劇所呈現的中國農村,大多是家長裏短、雞毛蒜皮,即使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難題,也往往被出人意料地輕鬆化解。

  他表示,這類電視劇最大的賣點、看點就是笑:農民的無知,可笑;農民的簡單直爽,也可笑;農民的狡黠計算,更可笑。這裡所呈現的,是一個妙趣橫生、樂不可支的喜劇世界。

  總是帶著幹部帽,身穿四兜中山裝出現的趙本山,將農民的喜劇形象表現得妙趣橫生。作家余秋雨曾評價趙本山:趙本山及其小品藝術撥動了時代的笑神經,使中華民族迎來了一個大規模的笑的時代。

  2002年播出的《劉老根》是趙本山最早執導的電視劇。一個退休的老支書帶領大家搞旅遊餐飲業致富,幽默詼諧的風格是趙本山最擅長的老戲路。這也是首部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挑大梁的農村喜劇。

  據趙本山創立的本山傳媒官網顯示,以劉老根為品牌的劉老根大舞臺目前在瀋陽、北京、天津、深圳等地共有9家。據《瀋陽日報》報道,2012年,以“二人轉”演出為主的劉老根大舞臺的年收益高達2.5億元,號召力可見一斑。

  當時,電視上關於農村題材的影視作品並不多。作家、學者梁鴻對法治週末記者説,現在的電視劇,真正拍農民題材的仍舊比較少。影視作品受到利益和受眾的影響,在商業化、消費化、娛樂化之後,很少有機構或者投資方投錢拍攝農村題材的作品。這讓真實的農村很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中國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