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教育  >   正文

校長別只“活”在給學生的“最後一課”裏

2015年07月27日 13:3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5年07月27日 11:02:37來源:中國青年報

  每年畢業季,媒體總少不了要盤點大學校長的畢業演講,但往往把處於“半壁江山”的高職院校校長遺忘。其實,很多高職校長同樣看重“最後一課”,有校長直言都“準備了兩個月”,還有校長甚至説:“畢業致辭一個比一個精彩,畢業典禮上校長的演講要是不精彩,你都不好意思畢業……”校長們的確也是“蠻拼”的,相較過去,這無疑是種進步,説明校長們重視起“最後一課”給學生記住自己和學校的最後機會。

  然而,一篇畢業演講致辭其保質期究竟有多長時間,能産生多大影響力,能否真正深入在場的畢業生的內心,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騰訊教育與麥可思最近合作開展了一項3162人參與的“大學校長印象調查”,有38%的大陸在校生不知道自己的校長姓甚名誰,29%的大陸在校生表示從未見過校長。其中,高職高專院校在校生不知道本校現任校長的比例(44%),高於非“211”本科院校(34%),也高於“211”院校(21%)。

  由於媒體聚光燈效應,高職高專校長的演講可能並不被輿論充分關注,但這項調查還是足以表明,儘管校長們都喜歡在演講致辭中和學生拉近距離,在平日裏和學生的距離卻是遙遠的,校長僅靠最後的拼演講、求關注,還是遠遠不夠。事實上,只要瀏覽任何一所大學的官方網站,統計一下校長的工作日程、出鏡場合,即會發現校長們大都被各種行政會議、接見來訪的領導和貴賓、外出訪問等“大事”佔滿,而他們最重要的交往對象——學生,卻往往都被忽略了。

  大學校長往往被認為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辦學方向的引領者、教育改革的指導者和教育理論的實踐者。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通過題客調查網對全國5358名公眾的線上調查顯示,70.5%的公眾認為大學校長首先應該是一個教育家。據統計,全國共有1266所高職高專院校,這就意味著有1266個“當家人”。當然,不是每個校長都要成為教育家,但每個校長至少都應該保有教育家的情懷。

  令人欣慰的是,在這個龐大的校長群中,也有值得學生口耳相傳的故事在坊間流傳。如,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撒承賢利用暑假,走企業、下工廠、進牧場,探望學校不同專業的51名畢業生,進行“一對一”的深入訪談,並整理形成28萬字的筆記;青島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覃川從700名新生的信件中隨機挑選了16封給學生們認認真真地寫起回信,手書于一張張信紙之上,幫助學生重新點燃、激活內心的自信;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孫興洋在食堂二樓參加“校長邀你吃早餐”活動,至今已舉辦5次,每次直面20名學生的“挑刺”,聽取學生對學校管理的意見,前4次學生們一共提出133個問題,其中110條已得到妥善解決。

  這些故事看似微不足道,實際卻很“接地氣”,從細節中傳遞出高職院校的文化精神,體現出學校“育人”的本質。其實,每個校長在口頭上都會表示辦學應該以學生為本,也都會承認和學生交往、傾聽學生內心的重要性,可是在具體的管理實踐中,能否讓“教育”真正淩駕於“行政”之上,這不僅是對校長工作內核的考察,更是對校長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考驗。

  校長也是學校文化的塑造者,校長當然有必要在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上用最誠摯的話語、最貼近學生的方式去贏得學生,打動學生,但校長也不應止于只做一個在大學學年首尾講話的人。和校長握手、合影、互動,也沒必要非得等到畢業典禮的“最後一課”上,校長在平時也不妨多創造這樣的機會,主動親近學生,通過教育對話,理解彼此之間思想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並在此基礎上確定、調適自我所擁有的教育思想的合理性和正當性。

  必須承認,校長不可能和每一位學生都去零距離溝通,但校長應該舍得花時間、經常性地和學生在一起,與其僅在“最後一課”上絞盡腦汁拼致辭,倒不如在平日裏多貼近學生,走到學生中間,和學生之間有著讓人記憶深刻的“故事”,將演講致辭中所要傳遞的教育思想付諸實際行動。(若塵)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中國青年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