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教育  >   正文

聚焦提升高校創新能力:高校要適應國家和地區需要

2015年07月27日 09:58:00 來源:中國教育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當今,創新定位的戰略高度前所未有,創新驅動越來越成為國家命運所繫、前途所在。作為人才第一資源和科技第一生産力重要結合點的高校,當如何作為?

  7月22日至23日,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諮詢委員會第25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緊扣時代脈搏,聚焦“全面提升高等學校創新能力,引領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主題,深入交流分析了高校引領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機遇和挑戰。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袁貴仁出席會議並講話,諮詢會執行主席、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作主題諮詢報告,來自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諮詢委員、81所其他部委和地方所屬高校主要負責人,教育部黨組成員,相關部委負責同志,以及教育部有關司局和直屬單位主要負責人等參加了本次會議。

  與會代表普遍認為,本次會議以創新為主題,很重要、很及時,不僅契合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家發展戰略需求,也符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品質、解決高校改革發展“短板”問題的要求,大學不僅要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還要在服務國家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發展模式的創新。

  高校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創新

  大學的發展歷程本身就是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過程。從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來看,主動服務國家需求往往是大學迅速崛起的重要條件。

  “任何一個國家的大學,脫離本民族、本國發展的需要和根本利益是不可能的。一個時代要有一個時代的擔當。那麼,大學怎麼服務於國家和民族?”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認為,高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自覺承擔創新使命,全面提升創新能力。

  “中國經濟發展如此迅速,但是有多少是我們自己的核心技術?”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劉川生表示,當前高校發展還跟不上國家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在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高校必須要認清形勢,有所擔當。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校長徐惠彬指出,世界工業革命與大學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伴隨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德國大學的崛起,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美國大學的崛起,當今進入工業4.0時代,國家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和“網際網路+”,對大學而言是難得的機遇,大學應該抓住機遇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實現經濟轉型作出應有的貢獻。

  “高校只有主動適應國家和地區的需要,才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好發展。英國的牛津和康橋這兩所老牌大學,曾經因長達一個世紀的自我封閉、與時代需求嚴重脫節而使學校陷入衰退,這就是警示。”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表示。

  提升創新能力,要有“大創新”格局

  創新能力是高校辦學治校水準的集中體現,創新對高校而言並不是新要求,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應如何理解其新內涵?

  “全面提升高校創新能力,不僅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大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通過學科交叉推動取得前沿技術突破,建立學校、地方、企業、行業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新模式。”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達了他的看法。

  在南開大學黨委書記薛進文看來,體制機制創新必須先行,凡是體制機制改革先行一步、政策調整比較到位的學校,創新能力提升效果顯現得就比較明顯。山東大學黨委書記李守信認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這個坎過不去,所有的創新都無從談起。

  “過去這幾十年,我們抓創新,突出強調的是,直接用科研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新一輪改革中,科技創新一定要跟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創新等結合起來,要統籌規劃、協調推動。”薛進文表示。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的認同,他認為,高校要把思路打開,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都要包含進來。對以文科為主的院校而言,不能以為一講創新就是理工科院校的事兒,實際上,技術理論的創新、話語體系的創新、智庫的建設、文化的創新、評價體系以及開放創新等領域裏,文科院校都大有可為。

  那麼,如何才能釋放創新的活力?“考核評價體系太重要了。”西北農林大學校長孫其信表示,評價是指揮棒,要提升創新能力,評價本身的創新至關重要。如果評價導向不鮮明,甚至出了偏差,不但發揮不了應有的激勵作用,反而可能成為“絆腳石”,必須圍繞是否有利於創新、怎樣激發創新,確立和完善評價的原則、標準和方法。

  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表示,提升創新能力,創新文化不容忽視,培養創新人才歸根到底是要塑造新的校園文化,要努力營造鼓勵求異思維、學科交叉和理性思維的新型文化。

  緊抓落實,全面提升創新能力

  全面提升創新能力,是對高校領導幹部抓改革、謀發展能力的一次集中考驗。

  “全面提高高校創新能力是永恒的主題,核心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體制和創新文化,現在操作比概念更重要。”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表示。

  對於高校怎麼進行創新,黑龍江大學校長何穎認為,要處理好三個關係,首先是人與制度關係,通過制度設計讓老師的積極性迸發出來。其次是要把創新和綜合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再其次還要處理好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的關係,作為地方院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應用性研究的同時,怎樣把基礎研究保持下去,這些都需要高校去思考實踐。

  在邱勇看來,抓好落實要圍繞四件事:一是創新人才培養,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推進教學改革。二是開展創新科研,組建跨學科交叉平臺是其中的重點。三是進一步梳理服務模式,為創新驅動發展作出貢獻。四是國際合作,所有改革必須在開放的環境下來做。

  延邊大學校長樸永浩表示,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加強對各省高等教育管理全過程指導,適時對各個省份高校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進展情況組織一次巡查。中央關於高等教育全面推進改革的核心政策措施,各省份落實得怎麼樣,這方面要加強指導。

  “不要等,也不要怨天尤人。重在幹,重在實踐,重在探索。”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表示,在創新問題上,實踐是創新之源。

  與會代表普遍表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等教育大有可為、大有作為。高校要牢記使命,把握機遇,全面提升創新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記者 萬玉鳳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