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教育  >   正文

揭秘錄取分數線可以被“玩”高 錄取結果沒意義

2015年07月27日 09:58: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高校可以通過“超技術”手段提高錄取分數線

  然而,這場圍繞著分數進行的競爭毫無意義。不僅分數本身沒有意義,錄取結果也沒有意義。分數本身沒有意義是因為:在當前基礎教育大規模重復性訓練的情況下,分數所能夠反映出的學生在智識上的資訊已經非常有限,它至多只反映出學生在條件反射下的狀態,而不一定是他(她)是否具備在大學裏進一步學習能力的證明——當然,也不一定不是證明;錄取結果沒有意義是因為,人們可以通過“超技術”手段改變結果。

  其實,要提高錄取分數線並不困難。對於兩所招生規模大體相同、品質差異不大的大學來説,招生人數越少,越容易提高錄取分數線;招生人數越多,錄取分數線越容易下滑。於是,有些大學在公佈招生計劃時,只在某省(市、區)投放一個名額——這個學生的分數就是該校的錄取分數線。然而,大學不可能只招收一個學生。那怎麼辦呢?解決問題的障眼法是:將其他錄取的學生都列入擴招範圍,但對外公佈錄取分數線時只公佈那一個學生的分數。於是,大學一方面可以“自豪”地向社會宣佈,本校錄取分數線何其高也!另一方面,也“慷慨”地向地方施與巨大的“恩惠”:你看,我增加了500%甚至1000%的擴招名額!其實,不過是招收了五六個學生而已,而且他(她)們本來就應該被錄取。

  這種自欺欺人的伎倆,未必只是為了糊弄上級和社會公眾,而的確會産生某種現實效果。錄取分數線對考生和家長産生了強烈的暗示——這是一所好大學(專業)——經過幾年的積澱,就真有可能把錄取分數線整體性地提高了。正如皇帝的新衣一般,不要以為除了皇帝本人,其他人都像那個小孩一樣知道皇帝沒有穿衣服。因為説的人太多了,許多人就真的以為皇帝穿了一件大家從來沒見過的新衣。那些花費重金聘請兼職院士的大學難道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是怎麼一回事嗎?但大家都在講故事,很少有人有動力去戳破那一層虛幻的紙。

  社會之所以需要大學,是需要大學所培養出來的人能夠為機構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帶來真實存在的價值,而不是一群只會考試的書獃子。多樣化是大學的生命線。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滿足社會的需求。如果用錄取分數線把大學人為地分為三六九等,中國高等教育將只能呈現出單一的線性結構,卻犧牲了對於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來説極為珍貴的多樣性。錄取分數線是一個幻象,它可以説明一部分問題,但卻不能説明全部問題。

  美國高校之間如何比較生源品質

  實際上,美國大學之間的生源競爭也很激烈,但它們所競爭的是真實的人,而不是虛幻的分。美國大學之間也會比較生源品質,評價的依據是錄取率,即最終錄取學生人數佔總申請人數的比例。這個比例越低,説明入學競爭越激烈,生源品質越高;反之,這個比例越高,説明入學競爭越不激烈,生源品質越低。

  為什麼錄取率能夠反映大學的生源品質呢?這是因為,在美國,申請大學是要繳納申請費的。對於大學——尤其是那些頂尖大學來説,並不缺這幾個小錢。要求學生繳納申請費的原因是讓學生付出經濟成本,以此甄別學生申請的真實性。“天下沒有免費午餐”的概念在美國人的文化中根深蒂固。一個人只有付出貨真價實的成本,才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學生不需要繳納申請費的話,那麼,任何人都可能提交申請,這會嚴重降低大學招生機構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説,一旦學生繳納了申請費,就表明他(她)的申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至少認為自己是達到了所申請大學的入學標準的,否則,他(她)就不會繳納申請費。因此,錄取率説明瞭一個事實:大學招生機構是在所有可能符合標準的潛在學生群體中選擇了最適合的那一部分學生入學,這些人當然是極為優秀的。試想,哈佛大學每年的錄取率不到6%,這意味著哈佛是在100個自認為可以進入哈佛的頂尖學生中挑選了不到6個人,可以想見其生源品質好到了什麼程度!

  當然也不儘然。在美國,有一些品質極高的私立文理學院,招生規模很小,每年不過幾百人,其錄取率就不一定低——比如,赫赫有名的衛斯理女子學院2014年的錄取率高達30.1%。原因在於,美國人對這些文理學院非常了解,知道進入這些大學的難度極大,所以很多人乾脆就不申請,省得花冤枉錢。在招生規模既定的情況下,申請人數越少,當然錄取比例就越高,但美國人也沒有傻到因為這些大學的錄取率高就盲目提交申請,那可是要付出真金白銀的申請費的。

  歷史上,錄取率的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學的生源品質。但近年來,由於美國一些大學排行榜將此作為評定大學品質的依據之一,迫使大學也不得不耍一些花招來人為地壓低錄取率。比如,在招生宣傳中盡可能地忽悠更多的學生提出申請,其實大學招生機構心知肚明,大部分人只能充當炮灰——許多中國學生就充當了這樣的炮灰——但錄取率也的確因此而降低了不少,從而有助於大學在排行榜上的排名上升。現在,由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另一個數字化指標正日益得到重視:新生報到率,即報到人數佔錄取人數的比例。這一數據顯示了大學的受歡迎程度。的確,你錄取了,人家不來,卻選擇了另外一所大學,不恰恰説明,在那位學生心目中,你的地位不如另一所大學嗎?

  展示錄取分數線的“招生政績”值得反思

  一般説來,在招生季結束之後,美國大學也會召開總結會,評價當年的生源品質。在開會之前,通常要由專業研究團隊對當年的生源構成特別是各類數據進行詳細分析,提交正式的研究報告。總結會的主要方式是討論,往往會花費大量時間對一些典型案例進行分析,以進一步明確大學的招生理念和積累經驗;同時,反思當年招生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利於下一年度招生工作的開展。從效果上看,這種招生總結會更類似于招生業務的培訓會,與中國大學目前以展示錄取分數線的“招生政績”和表彰先進為主題的招生總結會形成相當大的反差,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大學招生自有其邏輯,判定生源品質也自有其標準。這個標準就存在於大學師生和家長學生的心裏。如果大學清晰地知道什麼樣的學生最適合自己,它當然能夠判斷出生源品質的高低。其實,評價一所大學的生源品質並不困難,不用看具體的數據,只要看一看中學裏公認的好學生——不一定是高考分數最高的學生——選擇了哪所大學,看一看學生在大學畢業之後的發展和成就就一目了然。因此,評價一所大學招辦主任的工作,不能看他(她)當年招收學生的錄取分數線,而要看他(她)所招收的幾屆學生在二三十年後的成材率。只不過,這種評價等待的時間太長,當下急功近利的中國大學能夠等得及嗎?我有所懷疑,但充滿了期待。(秦春華 作者為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中國青年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