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教育  >   正文

“熊孩子”怎麼養成的?你抗拒承擔起家長權威嗎?

2015年05月05日 10:3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為人父母者都是有些瘋狂的,我是説心理健康的、正常的、符合大自然規律的父母,我們無法計較自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所有的辛勤付出是否符合經濟學上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則。我們常常會在看著孩子大口吞咽的同時,感受到比自己吃到還要強烈的快樂,也常常會在小東西甜甜睡去的那一刻,完全忘掉之前哄他入睡的滿身疲憊。

  同時,為人父母者,也要保持一些最基本的理智與清醒。比如説,應該知道,並不是天底下所有的人,都願意(或者説有責任)像我們一樣爭先恐後地要給這個孩子當爹媽——若果真如此,那才是真的可怕。

  你想啊,如果這天下的人們,都樂於像父母一般對待我們的孩子,也就意味著,這個孩子他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到除了父母之外的其他常人;整個世界都好像是他自己的那個小家,他就自然可以永遠都活得像個長不大的小屁孩。

  其實“家”這個概念,從心理意義上講,就是我們每個人在“母親的懷抱”和外邊的社會之間的一個緩衝地帶。在家裏,在慈愛父母的陪伴之下,我們一點一點學會去遵守,那些長大以後必須要遵守的各種社會規則。很小很小的小朋友,從媽媽的錢包裏偷偷拿了硬幣去買糖,媽媽發現了,就要及時明確地告訴他“這樣不對”,這樣,等到孩子長大了,她也就不必擔心孩子會偷偷拿走鄰居家門口的牛奶,也更加不會擔心哪天這孩子會因為在外當小偷被警察帶走。

  所以説,除去那些溫情脈脈的養育和照顧,我們這些做父母的,的確需要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勇敢地在他們身邊承擔起“規則制定者”、“規勸者”,甚至“懲罰者”的權威角色。我們需要在各種外界懲罰還沒有最終降臨到孩子身上之前,幫助他們認識到什麼樣的行為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是不應該、不合適、不允許的。這樣,才可以保證有朝一日,當他們揮動小翅膀飛出家門,才不會被各種現實的規則碰得頭破血流。

  此時我也知道,如今有很多家長,尤其是關注孩子教育、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那一部分家長,很容易只是單方面地看重那些強調對孩子付出關愛的文章,自以為是地,把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理解為對其各種行為的放任和庇護。他們甚至很習慣地去做那種“讓孩子隨意冒犯,讓父母認真道歉”的事情,恨不得自家孩子從一齣生開始,這一輩子就遇不到一丁點兒的委屈,聽不見一句“這個不行”。

  有些孩子的疏于管教,源於父母在現實生活層面的缺席,他們由於各種原因總是不能在家;還有一些孩子的無人管教,則是他們的父母總是幾乎像神一樣無所不能,無微不至地滿足孩子的大小願望,竭盡全力地把“家”的邊界無限延伸,還以為天下人都跟自己一樣不長腦子。結果,就是讓這個孩子,根本感受不到作為一個普通人,在外部世界所必須遵從的那些規則。

  前些日子看到有一則新聞説,有一個母親帶兒子在飯店吃飯,席間小男孩到處亂躥,還跑到別人的桌子上拿螃蟹玩。後來被螃蟹的主人制止以後大哭起來,惹得她的母親十分不滿,立刻掏出手機發微博:“現在的男人怎麼這麼小氣呀?不就是孩子拿了你的一個螃蟹玩玩嗎?”

  唉,應該怎麼説呢?人家又不是你這孩子他爹!身邊有一個萬能的父母,也就約等於,缺少一個作為人存在的真實父母吧。

  有時候,我也會想:眼下這麼多有關“熊孩子”的段子漫天飛,是否因為我們這一代,長大成人的過程太不容易,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都太過痛苦,太過不堪嗎?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父母,如此憎惡和抗拒承擔起家長的權威一職?還是,僅僅因為現在的孩子太少了,而我們體內那個“想要抱著一個嬰兒”的基因作用太強大,所以才會在有意無意之間,將自家孩子養成了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嬰兒?

  誰知道啊?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中國青年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