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教育  >   正文

“熊孩子”怎麼養成的?你抗拒承擔起家長權威嗎?

2015年05月05日 10:3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圖片來源:網路

  “熊孩子”的話題是寫給現在年輕的父母看的。

  如今,“熊孩子”的段子漫天飛。有些孩子疏于管教,源於父母在現實生活層面的缺席,他們由於各種原因總是不能在家;還有一些孩子的無人管教,則是他們的父母總是幾乎像神一樣無所不能,無微不至地滿足孩子的大小願望,竭盡全力地把“家”的邊界無限延伸。不少父母自以為是地,把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理解為對其各種行為的放任和庇護。孩子根本感受不到作為一個普通人,在外部世界所必須遵從的那些規則。

  而實際上,為人父母者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應該做的是,勇敢承擔起“規則制定者”、“規勸者”,甚至“懲罰者”的權威角色。這樣,才可以保證有朝一日,當孩子走上社會,不會被各種現實的規則碰得頭破血流。

  不久前,杭州有一對挺文藝的父母,因為擔心自家18個月大的寶貝,可能會在去倫敦的長途飛機上哭鬧,提前準備了一張手繪的四格漫畫(內容就是請大家多多原諒)。複印了多份之後,連同表達歉意的巧克力一起,送給了機上同行的乘客。

  第二天,我也正好帶著9歲的女兒直飛巴黎。就在我們座位的前一排,以及再往前一排,都是母親帶著一個一兩歲的小童。接下來,這一路上的11個小時,機艙裏的哭鬧聲此起彼伏,女兒十分無奈地趴在我耳邊小聲地抱怨:“媽媽,他們好吵啊!”

  “好了,忍忍吧,你小時候也是一樣。”

  是的,作為一個同樣經歷過這種混亂的母親,對於這種不會説話的小童的哭鬧,我的基本態度就是不以為意。至多在看書時被哭聲吵到,抬頭看上一眼,了解是什麼情況,重新把頭低下去,儘量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書本中去。不然呢?難不成,我還頂著這一把年紀,衝著人家一個吃奶的娃娃罵回去?

  一般情況下,在公共場合遇上這種一兩歲小娃娃的哭鬧,我都能對一旁焦躁的父母表示理解,反正換成是我,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但是讓我受不了的,更多還是那些已經到了三四歲,五六歲,甚至都上了小學卻依然心智未開的大孩子們。

  上次闌尾炎住院的時候,我就在病房遇上了一個。那是一個長相挺可愛的小姑娘,扎著一腦袋的小辮子,四歲多一點,每天下午過來看望她同樣剛做過闌尾手術的媽媽。但是,除了看媽媽以外呢,她還很喜歡在整間病房裏閒逛,把同一屋子三個病人(包括我)的床邊櫃翻個底朝天。看見好玩的,就拿起來玩一玩;看見好吃的,就直接放到自己的小嘴巴裏。

  説實話,住院病人的臨時櫃子,裏面也沒什麼重要的東西,但我還是不喜歡它被陌生人隨隨便便打開。於是第二次的時候,我伸手輕輕地按住了櫃門,柔聲對她講:“小妹妹,這是阿姨的抽屜,你想要什麼,可以先問一問阿姨,然後阿姨再拿給你。”可惜這小姑娘好像聽不懂我的話,只是用一雙大眼睛直直地瞪著我,握著櫃子把手的那只小手,還是堅持著不肯放開。

  “過來過來,奶奶這櫃子裏有酸奶。”我旁邊的一位病友,年齡比我們大了不少,可能更加喜歡當那種傳統意義上的好人,就直接打開自己的櫃門,招呼小姑娘到她那邊去。

  剛才一直沒出聲的孩子媽媽,看著坐在別人床上大口大口吃酸奶的小姑娘,不好意思地對著我們憤憤地説:“哎呀,這孩子,全都被她爸爸慣壞了!一點規矩都不懂,我説什麼都不聽!”

  好吧,全是被她爸爸慣壞的。

  至今回想起來,我還是可以感受到,那個母親在當時那一絲薄如春霧般的尷尬,以及,她對自己的寶貝女兒,那種有些神志不清的疼愛和寵溺。以至於,她都為此有些看不清現實、分不清人我之間的正常邊界了。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中國青年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