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專訪李本京:父子兩代的生命細節和家國情懷

2015年06月23日 08:08:1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李本京(左)接受北京市臺辦王正智、郭寧與本網記者的聯合採訪。(台灣網 李傑 攝) 

  台灣網6月22日北京訊 (記者 李傑)近日,我國地質學家李捷雕像在京落成。李捷之子、臺灣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榮譽教授李本京特地趕到北京參加落成儀式,20日下午,北京市臺辦與台灣網聯合對李本京教授進行了採訪。

  骨肉分離 永遠的傷痛

  李本京先生是美國聖若望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任教18年。1983年返臺任教,曾任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美國研究所所長,現為美洲研究所榮譽教授,中美文化經濟協會榮譽理事長。

  “這次回京看到父親雕像落成,自己也算了了一份心願。”李本京説,“我12歲就離開大陸,和媽媽、二姐一起到了臺灣,父親和大姐留在了大陸,這一分別數不清的年日就過去了,直到父親1977年去世,我再也沒有見到他。”

  眼前的李本京教授精神矍鑠,言談舉止有謙虛儒雅的君子之風,談起雙親家人時候,追憶中透露著真摯的家國情懷。

  “我那麼小就離開了父親,這是我一輩子的遺憾。我這一生沒有盡到為人子的孝道,一切都是空談,自己的事業什麼的都是像沒頭蒼蠅一樣撞來撞去,撞出來的。”談起往事,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依然掩不住難解的感傷。

  到了臺灣之後,李本京的母親帶著兩個孩子,生活陷入了困境,“最最不幸的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我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後,心力交瘁,感到兩岸親人團聚的日子可能遙遙無期了。”一急之下,李本京的母親得了中風,很快就去世了。當時的李本京才讀初中一年級,他的二姐在一家醫院做醫師,身體不好,收入也十分微薄。“母親去世那一年,我總感覺到我在做夢,我不能接受母親不在身邊,所以常常用手掐掐自己,掐掐手,掐掐腳,感覺到痛,原來我不在夢裏面。”

  回憶在島內學習和生活,李本京説,其實12歲的小孩,很多事情似懂非懂,當時在公立學校就讀,雖然很苦,但也幸虧得到很多好心人幫助,總算掙扎過來。

  “我當時一個人住在姐姐配給的宿舍裏,姐姐住在醫院裏,沒人做飯,學校老師看我下課不回家,就問我:為什麼總在學校打球?了解到我的環境後,老師告訴我,那你跟我們一起吃飯好了。”李本京説,“我是當時唯一的參加老師膳食團、和老師一起吃飯的學生。當時每一桌剩的飯菜也都收集起來留給我。我那時人生不知道怎麼過的,沒有思想,沒有抱負,下了課就打球,老師剩了菜我最高興,又可以吃的更飽了。回憶起來,沒有特別覺得有哪一件事,讓我覺得那段時間如何如何,整個人都是空洞的。”

  現在想來,也許感覺做夢也好,不願思想未來也好,都是一個年幼的孩子對面臨的巨大傷痛的本能逃避。李本京説,臺灣像我這樣的家庭、這樣的同齡人孩子,當時還有千千萬。歷史是由眾多人的故事組成的。那些孩子每個人都有故事,聽起來一樣,但每個人的故事一定不同:相同的是都骨肉分離,一家人分成兩部分,留下了永遠的缺口;不同的是家裏哪幾個人留在臺灣,哪幾個人留在大陸,自己只是眾多故事裏的一個。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傑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