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回家過年體驗湖湘“韻味”:炮竹聲聲 紅火火

2015年02月23日 11:58:2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回家過年#編者按:對於每一個炎黃子孫而言,綿延幾千年的春節之所以成為所有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因為它與“回家”這個溫暖的詞彙始終聯繫在一起,在時代流轉間不斷衍生出新的社會、文化價值。“過年回家”是累積了一整年的鄉愁的釋放,是被距離疏遠了的親情的回歸,是中國人最美好共同記憶的一次次重現。羊年春節期間,台灣網的記者、編輯,將用文字和圖片與廣大網友一起分享回家過年的親身經歷。溫暖而艱難的春運、團圓溫馨的年夜飯、忙碌而幸福的爸媽、重新集合的小夥伴,讓我們一起品味濃濃的年味。

舌尖上的“年味”之家的味道

舌尖上的“年味”之家的味道。(台灣網 高斯斯 攝)

  台灣網2月23日湖南消息 “過年回家,我們回家,今晚定要到家。無論路途千里萬里,歸心似箭啊!過年回家,我們回家,家在聲聲呼喚。聲聲呼喚,召喚著我快一些回家……”就像歌曲裏面唱的一樣,無論在哪的人兒都盼望著回家過年,和親人們歡聚一堂,吃上一口媽媽做的飯菜,這便是“回家團圓幸福無價!”

  舌尖上的“年味”

  俗話説,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這樣的説法足以體現湖南人愛吃辣的飲食習慣。對於湖南人而言,這年味裏面滲透的既有親切的湘韻,也包含著紅彤彤的湘辣。

  無論離開多久多遠,回到家鄉,吃上一口屬於“家的味道”,童年的那份滋味涌上心頭,是對“年味”的重溫,這也是遠方打拼的孩子為什麼都要趕回家,吃上一頓家鄉的年夜飯,才算是真正過年的意義。

  在湖南過年,每個人都是一次舌尖之旅,有童謠裏面唱的民間小食月亮粑粑(即湖南美食糖油粑粑)、臭豆腐、茶飯、甜酒糍粑、魚粉、醬板鴨,也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菜係口味蝦、壇子肉、剁椒魚頭、紫蘇田螺、臘味合蒸……品種口味之多可謂應有盡有。而在過年的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是雞、鴨、魚、肉還有紅辣椒,預示大魚大肉,紅紅火火,來年豐衣錦食。

  用一句湖南人好客的説法就是:“只要你舍得來,保證要你恰飽恰好。”意思就是,只要你願意來湖南做客,一定不會虧待你的味蕾。

  南方過年習俗

  北國有北國的風俗,南方也有南方的習慣,不僅吃得有滋有味,湖南各地年俗,雖有千差萬別,卻也不盡相同。

  長沙習俗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再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在湘潭過年,從正月初一到十五,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湘西過春節和漢族不同,要過“趕年”,因為總是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故叫做過趕年。趕年到來之際,全家男女老少,共吃團年飯,邊唱祝酒歌,飯後還要圍著火炕烤旺火守年,進入新年淩晨即開始燃放鞭炮、挑水、推磨、舂碓,進行搶年,一派熱鬧景象。

  “百里魚、團年飯”,岳陽過年風俗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外,在臘月三十日吃“團年飯”中必有魚,寓意吉祥有餘。

  株洲人講究“開門炮”即在新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第一件事便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各地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網上流傳這樣一句話:“為了過年的七天,老父老母等了一年。”在外拼搏的人們,經歷了三百六十五天的別離和牽掛,歸途,讓驛動了一年的心終於可以歸家。其實,不管身在何方,家裏的那份溫熱都在內心長存,而這份溫度,正是未來拼搏的勇氣和動力!(台灣網記者 高斯斯)

  作者小資料:

  高斯斯 台灣網採訪策劃部編輯

  性別:女

  離家來京工作時間:6年

  家鄉:湖南

  回家總里程:1300公里

  回家交通方式:高鐵

  回家過年感言:幸福的是“家”的年味!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