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兩岸記者團參訪國殤墓園 致敬中國遠征軍不朽忠魂

2014年08月08日 23:48:1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馬曉光在國殤墓園忠烈祠致敬中國遠征軍抗日忠烈

     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團長、國臺辦新聞局長馬曉光在國殤墓園忠烈祠致敬中國遠征軍抗日忠烈。(台灣網 王文英 攝)

  台灣網8月8日騰衝消息 青山有幸埋忠骨,碧血韆鞦照古今。立秋甫過的中國西南邊境小城騰衝縣,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溫度適中。今天上午,由國臺辦新聞局和中國記協臺港澳部有關領導率領的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走進位於騰衝的國殤墓園,通過墓園導覽人員的詳細介紹和對抗戰老兵的採訪,近距離親身感受了70年前那一段發生在滇西緬北大地上可歌可泣的偉大悲壯歷史。

  一走進國殤墓園,兩岸記者滿眼望去,一望無際的排排松柏如同嚴陣以待的挺拔衛兵。松柏長青,既是對園內地下抗日英靈的無限緬懷,也象徵著陣亡將士抗日精神的永垂不朽。少了往日遊園的歡聲笑語,寧靜與沉思成為了眾多兩岸記者心中秉持的主旋律,在這裡的每寸土地上,你所能感受到的只有莊嚴與肅穆。

  在墓園導覽人員的帶領下,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參觀了忠烈祠、滇西抗戰盟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安放陣亡將士的墓碑山、英烈碑、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墓等園內眾多極具紀念意義的墓碑等物。通過導覽人員的詳細講解,兩岸記者了解了中國遠征軍的組建情況及中國遠征軍在滇西緬北發動的十大戰役的具體情況,對中國遠征軍的抗戰歷史有了進一步深刻的認識。

  在忠烈祠內,在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畫像面前,兩岸聯合採訪團團長馬曉光和副團長楊青向抗日英烈敬獻了花籃與輓聯,並與在場記者一起進行了默哀儀式。

  參訪結束後,在墓園有關領導的安排下,兩岸記者有幸見到了三位中國遠征軍抗戰老兵盧彩文、張體留和李會映,並對三位老人進行了採訪。三位抗戰老兵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依舊精神矍鑠,思維清晰話語流利。他們講起70年前入緬作戰的血活經歷,從遠征軍的組建到作戰過程中的許多細節,是那樣的記憶猶新,仿佛那是發生在昨天的事情一般。經歷了人生近百年的風雨起伏,從一個初出牛犢的黑髮少年到如今兩鬢斑白的高齡老者,他們的語氣平緩而溫和,但當講起當年戰鬥的慘烈的日軍的暴行時,他們的感情立刻變得激越起來。通過這一幕,在場記者感覺到,70年那場戰爭給這些老兵帶來的,將是永遠的傷痛和永恒的記憶。

  89歲的老兵盧彩文在採訪行將結束之時,飽含深情地告訴兩岸記者,他現在的生活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而這都是由於各級政府的支援與社會各界的關心。他説,他今天坐在這裡接受採訪非常高興,這説明國家、社會和廣大新聞媒體沒有忘記他們,感謝兩岸記者能把當年那段歷史真實地傳播給讀者,讓後人了解到中國人英勇不屈的抗戰事跡。聽到盧彩文老人的這句話,記者不禁想起了一位遠征軍老兵曾經説過的一句話——“我們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被遺忘”。“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在最後,盧老以血淋淋的歷史教訓指出,落後就要挨打,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就無法保障和平

  中國遠征軍的抗日英靈遺骸能夠在近幾年陸續回歸祖國並被安葬于騰衝的國殤墓園,這得益於雲南省委統戰部長黃毅的大力支援與不懈努力。並且,據黃毅部長透漏,他打算發動各界力量,決定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在緬甸曼德勒、臘戌、八莫、密支那、南坎、芒友、西保等當年遠征軍等主要戰場新建中國遠征軍紀念碑,以慰在異國他鄉戰死沙場的無數英靈。

  走出國殤墓園,記者的心緒久久不能平靜,這一個小小墓園之內,保存了太多了的民族歷史與記憶。正如黃毅在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遺骸返鄉介紹會上指出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我們追憶歷史、致敬英雄,絕不是為了激發仇恨,而是要牢記教訓,珍惜和平。兩岸同胞應該更加緊密的心連心、手攜手,更加堅定不移地走和平與全面發展道路,更加堅決地捍衛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登高望遠、務實進取,在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撫平歷史創傷,譜寫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新篇章。(台灣網記者 王文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