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臺灣歷史教科書不準使用“武昌起義” 要説清楚!

2013年07月22日 14:4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召集人黃克武先生。(臺灣《中國時報》資料圖)

  台灣網7月22日消息 臺灣《中國時報》刊發評論《教科書不準使用“武昌起義”》。文章指出,針對日本佔據中國臺灣的歷史,臺當局“教育部”規定中學教科書只準用“日治”、不準用“日據”的做法,島內輿論譁然。在臺灣“教育部”修訂的這個“2012課綱”中,規定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中,不準使用“武昌起義”、只準使用“武昌起事”,其理由是:“武昌起事”是約定俗成的名詞。回顧百年曆史,站在不同立場,同一歷史事件通常會被不一樣地解釋;但站在大陸時期的國民政府和現今臺灣立場,説“武昌起事”約定俗成實在令人不解,這是不是“去中國化者”人的立場?用“去中國化者”鼻祖李登輝的話説,應該要“説清楚、講明白”!

  全文摘編如下:

  臺當局“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不準島內中學歷史教科書使用“日據”,只準使用“日治”,近日成為媒體熱烈討論的新聞之一。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及當局“教育部”認為,在民主、多元、自由、包容的的臺灣社會,“日治”、“日據”應該都可以使用。

  這樣的回應,或可取得“平衡”,但卻有失臺當局立場。因為由臺當局審查通過才能發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不是學術著作,不能用“學術自由”的尺度檢視。臺當局審查通過的歷史教科書,發行的版本可以“多元”,但立場則不能“多元”。日本文部省不準歷史教科書使用“侵略”,只能用“進出”;韓國的歷史教科書,像唐太宗征伐高麗之類的用語,必須改為“侵略”,斷不會“侵略”與“進出”、“征伐”與“侵略”可以自由採用。臺灣“教育部”只準用“日治”,不準用“日據”或兩者都可使用,是模糊了當局的立場,這不是學術觀點的論爭。

  事實上,臺灣“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嚴審不準使用“日據”,是屬於“臺灣史”的部分。在整個“中國史”方面 ,則不準用“武昌起義”,只準用“武昌起事”,也是令人“拍案驚奇”的咄咄怪事。

  本來在6年前民進黨執政,杜正勝院士執掌臺當局“教育部”時,對依據高中“2006課綱”所編的歷史教科書,即不準用“武昌起義”,只準用“武昌起事”,媒體雖有報道,但隨著政黨輪替,也就不了了之。未料國民黨執政的“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對於剛剛修訂的“2012課綱”所編教科書第三冊現代史部分,使用“武昌起義”的詞句,要求“必須修改”為“武昌起事”,“必須修改”的理由寫道:“武昌起事”是“約定俗成”的名詞。看到這個修改理由,能不令人興起“今夕何夕”之嘆。

  其實,“武昌起義”與“武昌起事”的選擇,也是“立場”問題。站在大陸時期國民政府立場與臺灣當局立場,“武昌起義”的説法沿用了一百多年,真正是“約定俗成”,成為普遍使用的名詞。採用“起事”應是清廷與“去中國化者”的立場。

  1912年2月12日,清廷隆裕太后退位詔書稱“民軍起事”,是站在清廷的立場,民國既已建立,清帝既已退位,自不便稱“起義”。而由滿清遺老撰寫的《清史稿》對“武昌起義”更稱為“革命黨謀亂于武昌”,“張彪以兵匪構變,棄營潛逃”。所謂“謀亂”、“兵匪”都是站在清朝的立場,對起義者的稱呼。臺灣當局“教育部”只準用“武昌起事”,難道“審查委員”之中,有滿清遺老混雜其中?

  我們檢視中文大小“字典”、“辭典”包括“教育部”網站上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也只有“武昌起義”這條詞目,沒有“武昌起事”一詞。臺“教育部”對“武昌起義”的解釋:“清宣統三年辛亥(西元1911年)八月十九日(陽曆10月10日),革命黨在武昌起義,各省響應,遂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如果臺“教育部”只準用“武昌起事”,不準用“武昌起義”,那臺灣的“教育部”網站上《國語辭典》也“必須修改”,順應所謂“約定俗成”。

  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創辦人郭廷以先生,著有《近代中國史事日誌》(“中研院院近史所”印行)、《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是近代史的權威著作,也都使用“武昌起義”,看不到“武昌起事”這類字眼。臺“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召集人黃克武先生,現任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他是郭廷以先生的再傳弟子,應該讀過郭廷以先生的著作,為何主持學審大事,不準用“武昌起義”,只準用“武昌起事”,是否也該謹遵在臺“去中國化”開山祖李登輝的話:“説清楚、講明白”!(台灣網 何建峰)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