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臺灣學者: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 撥亂反正何錯之有

2013年07月18日 08:1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7月18日消息 臺灣《中國時報》7月18日刊發署名評論文章《去殖民化、去皇民化 何錯之有》。文章作者、臺灣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李功勤認為,臺灣文化不容質疑地以中華文化為主體;臺灣人骨子裏流著中國人的血液,既是臺灣人,更是中國人;“二戰”後,中國合法收回臺灣,對臺灣行使有效管轄。

  歷史教科書絕不是象牙塔裏老學究的文章,它除了追求事實,更要陳述一個國家的來龍去脈。然而,由臺當局“教育部”支援的教科書,卻極盡為日本人在臺灣的殖民統治塗脂抹粉,歌頌“皇民化”與“殖民化”。目前在臺灣有一部分骨子裏希望“去中國化”,但卻以“價值中立”作為訴求,這實在是一種“理想上存有,但卻實際不存在”的偽議題!有人願意挺身而出,發揮一己良心,撥亂反正去“皇民化”與“殖民化”,究竟何錯之有?

  文章摘編如下:

  忝為一位歷史工作者,對於近日以來沸沸颺颺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爭議,必須嚴肅的提出幾點淺見,以便就教各界先進。

  首先,不容否認,400年來的臺灣,融合了許多的文化,例如原住民文化、西方文化,乃至日本文化等。但不容置疑的是臺灣文化當中,最重要的乃是主體的中華文化。有形的包括食衣住行的生活習慣,媽祖、關公等宗教信仰、漢字的使用等;無形的包括家庭倫常與道德、生命價值等,無一不是中華文化。即便是西方學者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其大作《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依舊將臺灣視為是中華文化圈。可如今有人為了“去中國化”,遂行虛幻的政治企圖,竟然胡扯臺灣是多元文化為主體,否定了中華文化才是這塊島嶼的主體,真是其心可議。簡言之,多元文化就是無文化,就是無根的文化。

  其次,從鄭成功收復臺灣後,以迄清朝,再至1949年國民黨當局遷臺,幾個世紀以來的漢移民,如今雖有原住民以及近年來的新住民等,但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無論先來後到,也無論您是開臺幾世祖,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從大陸來臺的唐山祖先,這是不容抹殺的事實。我可以自豪地説,即便你把我燒成灰,我還是擁有中國的血源,這不妨礙我也是臺灣人。

  第三,就現實的國家觀念而言,1945年當時的中國依照“二戰”相關條約收復臺灣,使其成為合法領土。雖有不同意見的史觀認為臺灣不屬於“中華民國”,但是“中華民國”是依照“憲法”治理這塊土地,所有人都必須依照“憲法”撰寫歷史。為史者縱使再有偌大的讜言偉論,也不能遂行在教科書上。

  簡言之,上述三點可歸納為文化認同、國族認同與國家認同。

  環顧全球歷史教育,根本尚未存在一本中立、客觀的教科書。可是目前在臺灣有一部分骨子裏希望“去中國化”,但卻以“價值中立”作為訴求,這實在是一種“理想上存有,但卻實際不存在”的偽議題。

  歷史教科書絕不是象牙塔裏的老學究文章,它除了追求事實,更需要陳述一個國家的來龍去脈。尤有甚者,“中華民國憲法”明確指出,教育文化應發展民族精神,這即是歷史教育的本質。依此而論,難道一本歷史教科書,容不下闡述中華文化、“中華民國”以及“‘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發光發熱?

  難道當有已現行,且由教育部背書的教科書,極盡為日本人在臺的殖民統治塗脂抹粉,歌頌“皇民化”與“殖民化”時,有人願意挺身而出,發揮一己良心,撥亂反正去“皇民化”與“殖民化”,究竟何錯之有,又有何不可?而非得遭受打壓與不公平待遇。(台灣網 何建峰)

臺灣頻道 臺灣政局 臺灣社會 臺灣軍事 娛樂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