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中國時報》:"日治"版教科書是"皇民思想"的産物

2013年07月19日 07:4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7月19日消息 近日,臺灣歷史教科書拒絕“日據”選擇“日治”的做法在島內引發很多不滿,臺灣媒體持續參與質疑、批評與撥亂反正。臺灣《中國時報》7月19日刊發文章指出,歷史教科書出現這樣“一拒一迎”的結果,是20世紀中葉以來,臺灣從屬美日戰略體制的遺緒導致的。不過,尤其令大陸人民不解的是,“不與大陸一起説‘日據’”、“不與大陸一起保釣”,以免造成外界“兩岸搞‘一中’”的印象,這種奇怪思維!

  回顧歷史,親日的“皇民思想”在臺灣是有淵源的,“日治”版教科書正是這種“皇民”遺留體制的反映。遺憾的是,這種遺留體制在臺灣從未被真正清理過。或許,是該到了要清理的時候了。

  文章摘編如下:

  在所謂“臺灣自由民主體制”下的臺當局“教育部”高中歷史教科書審查委員們拒絕“日據”版教科書,無疑是自上世紀中葉以來,臺灣從屬美日戰略體制的遺緒。

  1949年國民黨退守臺灣後,臺灣的政治、軍事、社會、文教等在內戰加冷戰結構下,被編進美日的世界體系。以1980年代中期為界,此前的歷史教科書一律是“日據”版,因為兩蔣以“反共”為動員臺臺灣人的意識形態,以“統一中國”的願想合法偏隅臺灣,以“中國主體”的立場看待日本帝國主義殖民臺灣的歷史。

  1980年代末期,島內新興本土財團取代退守赴臺的官僚、買辦和地主集團,“日治”版歷史教科書隨之躍上教育舞臺。此時外部方面:大陸與美建交,蘇聯日漸勢孤、乃至瓦解,中國共産黨導入市場經濟卻不從屬美國的世界體系。美國在亞太的擴張焦慮反映在對日對臺結盟的力度加大,如軍演和軍售。

  到了1990年代,再三齣現“中國威脅論”。在這些外部勢力對大陸虎視眈眈的時候,作為美日戰略秩序的一員,李登輝選擇“皇民化”路線;包括1997年香港回歸,李登輝當局亦步亦趨説那是“香港大限”。

  21世紀初十年,“恐怖襲擊”打亂美國的獨霸威信和戰略佈局;大陸韜光養晦、和平發展,仍不減美國的焦慮。

  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宣示與大陸和平往來,他首任四年內對美軍購總額超過拼了8年經濟的陳水扁,也超過拼了12年政治的李登輝。到2013年1月,美國總統簽署《國防授權法案》,重申作為雙邊關係的《美日安保條約》涵蓋中國主權領土釣魚島,而此時的馬英九當局對這種安排卻不置一詞!

  由此可知,臺灣“日治”版歷史教科書,不管真情假意,是跟隨美日戰略體制下的産物。試想,大陸説“日據”,臺灣也説“日據”,那兩岸豈不搞到“一中”去了?就像大陸搞“保釣”,臺灣也搞“保釣”,再保豈不保成“一中”?所以,“絕不與大陸聯手保釣”!

  1949年,國民黨退守臺灣,倉皇間為鞏固政權,“領導八年抗戰”的國民黨,卻反過來組織戰敗日軍成立“白團”搞反共。試問國軍民族氣節蕩然,孰令致之?至於何應欽、湯恩伯等高階將領和日本軍閥的關係,已是不堪聞問的老黃歷了。

  另一方面,為了反共,國民黨當局還糾合原附日的仕紳、地主、買辦、保正、三腳仔等等,這些西瓜偎大邊的西瓜派,起先畢恭畢敬,待兩蔣政權退出歷史舞臺,西瓜派的“皇民夙願”取而代之,使臺灣成為“二戰”結束以來舉世最親日的前殖民地。

  因應20世紀中葉以來冷戰體制的需要,臺灣內部的“皇民”遺留從來沒真正清理過。“日治”版歷史教科書,正是這種遺留體制的反映,也難怪會傳出當今高中歷史教科書審查委員會有委員在日本演説時自承是亞洲最親日的教授。行動上這位最親日的教授為日本把關,禁用“日據”,是聊表赤膽忠心,不過忠心的對象不是中國罷了。(台灣網 何建峰)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