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專家談兩會熱點:解讀兩岸文化交流熱點話題

2010年03月10日 16:34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3月10日北京消息 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是今年“兩會”臺灣團和政協臺聯界別組關注的話題之一。他們對此提出的議案有解決臺生就業問題、兩岸共同編寫專業術語詞典等,本網記者為此專訪了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綜合研究室副主任金奕,聽他為網友解讀近來兩岸文化交流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兩岸文化雙向交流需要制度化

  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臺灣代表團團長、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梁國揚近日表示:“在兩岸的新形勢下,要把更多的傳統文化精品介紹到臺灣,也要把臺灣的一些文化介紹到大陸來,實現雙向文化交流。”

  對此金奕指出,過去兩岸文化交流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對等、不深入等問題。首先是交流領域不平衡,文學藝術領域的交流要遠多於其他領域的交流;其次是交流規模不對稱,大陸赴臺交流項目遠遠多於臺灣來大陸交流的項目和次數;政策上也不對等,大陸採取大量積極開放兩岸交流的政策和措施,臺灣方面卻對兩岸交流保留限制,參與人員層級也受限制。金奕認為,以上因素長期以來影響了兩岸文化的雙向交流,隨著兩岸關係的好轉,未來兩岸應該對促進文化雙向交流作出更大的努力。

  金奕認為,為擴大兩岸雙向文化交流,兩岸最好能建立起文教交流的制度化安排,如此一來,雙方都將減除己方阻力或人為設置的障礙,有利於交流的深入和更加常態化的發展;同時,制度化安排也會減少島內政權輪替對文化交流帶來的影響。

  解讀兩會交流熱點

  兩岸青少年的交流問題引起今年兩會代表的關注。金奕指出,兩岸青少年交流未來將趨向規模化和常態化,因為青少年交流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穩定兩岸關係將産生重要影響。

  金奕指出,兩岸青少年交流長期以來存在嚴重不對等的現象,馬英九執政後,兩岸在文教交流中的積極因素持續增加;目前,馬當局不斷支援島內學校與大陸學校開展校際交流、兩岸高校異地辦學等政策,臺灣“立法院”正在推動承認大陸高校學籍的議案,一旦通過,兩岸學生互相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和人數將大大提高。可以預期,兩岸文教合作將在漸進、有序、開放的前提下邁向更高的新階段。

  兩岸共同編寫專業詞語詞典也是今年臺籍代表、委員關注的一個課題。金奕指出,兩岸畢竟分隔了60年,各自在語言形式上發展出不同的用法,專業領域上的詞語用法不統一,更是對兩岸學術交流以及産業結合産生一定影響;有關部門通過編撰詞典等方式為增進雙方溝通做一些努力,對兩岸文化交流、經濟合作發展都非常有意義。

  五亮點體現兩岸文化交流新進展

  金奕指出,近期兩岸文化交流取得了新進展,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08年兩岸文化交流項目就達到了4500多項,2萬多名臺生來大陸就讀,兩岸共同拍攝的電視劇、專題類節目更多,産業合作方面也有較大發展。

  二是交流領域逐漸拓寬。目前兩岸交流領域已經遍及教育、出版、圖書館、博物館、新聞傳播、民間藝術、演出、展覽,求學、研討、宗教、民俗、地方文化、特色文化等各個方面,交流也更加專業化、全面化。

  三是兩岸交流人員層級不斷提高。臺灣島內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等政界高層人士,多次到大陸參加兩岸文化交流論壇、祭祖儀式等文化交流活動。

  四是活動逐漸形成品牌。海峽兩岸藝術節系列活動、兩岸圖書交易會、北國風情冬令營,海峽兩岸知識大賽等,都是近年涌現的比較知名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五是某些領域交流呈現常態化。在很多領域,儘管兩岸沒有簽署文化交流的協議這種宏觀層次的協議書,但是許多具體領域和部門的合作慢慢已經制度化和常態化。(李傑)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