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本網特稿:兩岸晴雨三十年 艱辛曲折仍向前

2008年12月11日 14:43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獨”的倒行逆施,使兩會交往經歷了曲折。

  過去的歲月證明,兩岸關係的發展,中國的統一,離不開大陸、臺灣和國際環境這三個主要因素。而臺灣的政治發展隨著李登輝、陳水扁執政後的“臺獨”政策和選舉中的煽動挑釁,使臺灣陷入空轉,兩岸關係緊張。隨著李登輝的“兩國論”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兩會”聯繫被迫中斷。尤其是陳水扁的“法理臺獨”的“憲改”和“公投”活動,企圖使大陸吞下既成事實的苦果,把兩岸關係帶入了危險的邊緣。為此,全國人大制訂了《反分裂國家法》,向“臺獨”亮劍。該法將中國共産黨長期的對臺政策法律化,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具有長期穩定一以貫之的權威性。在這個戰略制高點上,對臺工作將視野開闊,雄瞰天下,同時促進兩岸關係與和平統一也爭得主動,使之進退有據、遊刃有餘。該法通過不久,大陸接待了連戰、宋楚瑜的來訪,使之建立了黨際溝通平臺,兩岸關係仍在曲折中前進。

  ——大陸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成功,使兩岸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三十年前,大陸經濟一度瀕臨崩潰的邊緣,而今大陸經濟已成長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改革開放的春風深入人心,社會充滿了朝氣和活力。大陸在力求參與全球經濟競爭中贏得持續發展和民族利益的最大化。2007年全年國內生産總值(GDP)達246619億元。外匯儲備突破1.5萬億美元,居世界首位。這些石破天驚的變化,令世界刮目相看。而臺灣在這個期間,內鬥內耗不斷,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潮中被逐步邊緣化。這個此長彼消的變化,反映在兩岸關係上,出現臺灣要求“三通”,要求臺灣經濟以大陸為腹地,要求搭上大陸經濟快車的呼聲逐步高漲。臺商到大陸發展,早已衝破“戒急用忍”、“有效管理”的限制,至今大陸已是臺灣第一大貿易夥伴。百萬台灣同胞已在大陸亦業亦居。事實證明兩岸經濟利益的結合、互補,難以人為阻擋。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兩岸關係發揮作用的比重顯然是大大增加了。

  ——兩岸和平發展的思路開啟了對臺工作的新時代。
 
  胡錦濤總書記審時度勢,正式提出了兩岸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人民共同的期盼。2005年他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民革、臺盟、臺聯聯組會上講的四點意見,既找準了對臺戰略坐標,又以民為本、為民謀利,具有豐富的內涵,開啟了對臺工作兩岸關係發展的新時代。“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十六字箴言,也使臺灣結束“臺獨”政權後,兩岸重啟商談對話,紮實推動兩岸關係不斷改善和發展開闢了新的局面。最近“兩會”北京、臺北兩次成功商談簽署的若干協議,使多年為之奮鬥的兩岸海空直航和大陸赴臺旅遊得以實現,使制度化協商得以延續。雖然仍面臨著干擾和雜音,但兩岸關係畢竟又向前邁出堅實的一步,這是繼“汪辜會談”之後又一重要成果。

 

  綜上所述,海峽兩岸可以説是晴晴雨雨三十年,曲曲折折仍向前。三十年滄桑巨變,三十年風起雲湧,但兩岸關係的發展仍是前進中有曲折,曲折中在前進。

  

  三十年不算短,人生幾個三十年?!今天當我們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紀念對臺工作三十年,我們不要忘記自1895年以來為祖國的統一努力奮鬥犧牲的先驅們,不要忘記為祖國和平發展統一而曾嘔心瀝血的先哲們。我們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追隨他們的大纛,繼續前進!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趙靜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