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逄先知:毛澤東的歷史功績

2013年12月25日 11:21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創立了一個科學理論——毛澤東思想

  上述毛澤東同志的三大歷史功績都同毛澤東思想密不可分,新中國是在這個理論指導下創立和發展起來的,中國共産黨是在這個理論指導下壯大和成熟起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在這個理論指導下成長和強大起來的。沒有毛澤東思想,就沒有這一切。

  毛澤東思想是一個完整的、內容極其豐富的科學體系,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統戰、外交、黨建等各個領域。在這些方面,毛澤東同志都有大量科學著述。而貫穿于其中的精髓是他的哲學思想,即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識論和辯證法。當年鄧小平同志主持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歷史決議》),在講到如何寫毛澤東思想的問題時,曾特別囑咐:“歷史決議中關於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要寫得更豐富,更充實。” “陳雲同志説,他學習毛澤東同志的哲學著作受益很大。”

  毛澤東同志把産生於歐洲的先進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運用到中國這個農民佔人口絕大多數的經濟文化落後的東方大國,緊密結合中國實際,並汲取中華文明之精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這個理論生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並已深深紮根在這片土地上。它具有徹底性、深刻性、嚴密性、實踐性等特點,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又體現了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這個理論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這個理論被廣大人民群眾掌握,就變成改造和建設中國的巨大物質力量。

  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都是從實踐中來的,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而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就是如此。在這裡,讓我們看看毛澤東同志本人對這個問題是怎樣説的。他説:“我寫的文章就是反映這幾十年鬥爭的過程,是人民革命鬥爭的産物,不是憑自己的腦子空想出來的。先要有人民的革命鬥爭,然後反映在我們這些人的腦子裏。既然有人民革命鬥爭,就産生要採取什麼政策、策略、理論、戰略戰術的問題,栽了跟頭,遭到失敗,受過壓迫,這才懂得並能夠寫出東西來。”這就是説,一種科學理論要有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才能産生出來。毛澤東同志這些切身經驗之談,對於我們進行理論創新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對待毛澤東思想的態度,是一個嚴肅而重大的政治問題,涉及黨的指導思想,涉及黨的光榮歷史,涉及黨能否團結一致地領導全國人民繼續前進。所以,鄧小平同志力主在《歷史決議》中把毛澤東思想這個問題寫好。他説:“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丟掉了這個旗幟,實際上就否定了我們黨的光輝歷史。”他警告説:“不寫或不堅持毛澤東思想,我們要犯歷史性的大錯誤。”

  《歷史決議》對毛澤東思想作了系統闡述和精闢概括。今天重溫這些論述,仍然很有必要。《歷史決議》指出:“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毛澤東同志的重要著作,有許多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寫的,但仍然是我們必須經常學習的。這不但因為歷史不能割斷,如果不了解過去,就會妨礙我們對當前問題的了解;而且因為這些著作中包含的許多基本原理、原則和科學方法,是有普遍意義的,現在和今後對我們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堅持毛澤東思想,認真學習和運用它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它們是一脈相承的,前者是後者的思想來源和理論基礎,後者是對前者的繼承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沿著毛澤東同志開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隨著時代的不同和建設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而向前發展的,其中許多基本原則、基本思想是直接從毛澤東思想那裏繼承下來的。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就包括毛澤東思想。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毛澤東同志所建立的歷史功績,改變了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方向,實現了中國由弱到強、由衰而盛的偉大轉折,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根本保障。《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25日 07 版)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