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解碼習近平“改革”宣言五大關鍵詞

2013年11月12日 18:3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何來?如何才能推動中國經濟走上有效益、有品質、可持續的健康發展之路?如何才能讓中國不落入所謂“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習近平履新以來,他的一系列關於“改革”的講話和演講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回答了廣大人民群眾所關心的“中國經濟之問”,一幅中國全面改革路線圖次第浮出。

  新一輪的改革正從面對具體的經濟問題轉向面對相互交織的經濟社會矛盾,改革正從經濟體制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全面迸發。這也正是習近平“改革”宣言的五大關鍵詞。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中國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總的是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改革方案,努力破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難題,消除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動力之源”,習近平7月在湖北考察時明確了改革的決心。“增長的動力從哪來,我的看法是,只能從改革中來,從調整中來,從創新中來”,習近平10月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面對國際友人再次強調“改革”對於中國經濟的意義。

  隨後在8月27日的政治局會議上,習近平明確表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已然成為“世界引擎”。但是,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已在降低,傳統的發展方式已經不可持續。經濟迫切需要增強發展後勁;政治迫切需要體制創新;社會迫切需要化解突出矛盾;文化迫切需要增強創新能力活力;人民迫切需要公平正義;生態迫切需要法律保障……這一切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我們將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推進宏觀調控、財稅、金融、投資領域體制改革,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透露出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路線圖。

  改革要啃的“硬骨頭”不僅存在於經濟層面,還存在於解決政治性難題。“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準和執政能力,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改革開放任務越繁重,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越要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要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增強全黨特別是領導幹部理想信念的堅定性,完善黨內制度體系特別是民主集中制,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 在湖北,習近平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指明瞭方向。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要結合實際堅持運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經驗,積極回應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習近平履新一年以來,9次離京調研考察,有4次強調科技創新,可以看出他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視程度。

  “我們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實現更高品質的就業,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堅持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教育、醫療、就業、收入分配、居住等一系列關乎民生保障的工作紮實推進。

  “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我們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紮實推進資源節約,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新的貢獻。”,習近平的一系列講話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賦予了新內容,提出了新要求,彰顯出他對於生態文明領域建設的決心與魄力。

  中國經濟社會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正在進行這一場深刻的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這必然伴隨著調整的陣痛、成長的煩惱。

  盤點習近平履新一年來發表的關於深化改革的想法與觀點,這正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改革宣言——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不斷推進改革開放。

  這些改革宣言使我們有理由相信,人民可以信心飽滿地去擁抱自己心中的“中國夢”。(陳玥)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