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網評:習近平圈點的中國經濟關鍵詞都有哪些

2013年11月12日 14:1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黨的十八大召開至今已近一年,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心中,哪些是他的經濟“關鍵詞”?

  梳理習主席近一年的活動和講話,不難發現,他提及最多的都是關乎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改革、轉型、創新、民生。

  筆者認為,所言即所關注。在闡述經濟主張時,習主席妙語連連,語言豐富生動。他不拔“調子”,不繞“彎子”,展示了大國領導人沉著堅定、睿智自信的形象。從他口中透露出的重要資訊,讓關心中國的人們獲得了信心,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充滿期待。

  在習主席履新之後,“改革”一詞就一直挂在他的嘴邊。十八大後的首次考察,他即在廣東表明瞭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他説,要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在湖北,他還提出了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五方面重大關係以及需要深入調查研究的六方面重大問題,這為中國未來的改革指明瞭方向,提出了方法,可以解讀為釋放中國經濟改革紅利的信號。

  我們知道,改革能為經濟轉型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但在當前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仍有不少地方政府認識不到位,置生態環境、産業結構不顧,認為只要把GDP搞上去,就能“一白遮百醜”。對此,習主席似乎並不贊同。他在湖南考察時就曾表示,“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産總值增長的關係,防止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産總值,一味以生産總值排名比高低、論英雄。”

  毋庸置疑,習主席的這一重要表述,體現了新一屆領導集體將經濟的結構調整擺在比GDP增長更為重要的位置上,也標誌著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模式將由“量變”轉為“質變”的層次。

  當然,經濟轉型離不開創新。習主席履新以來力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並在多次考察中提及“創新”。他在武漢時就曾表示,“一個國家只是經濟體量大,還不能代表強。國家富強靠什麼?靠自主創新,靠技術,靠人才,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在中國科學院考察時,他也曾説過,“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的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只有建設科技創新“高地”,不斷提高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才能力促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從而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的活力。

  加快轉型、調整結構,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據筆者觀察,習主席一直牽掛著民生疾苦。他先後多次赴農村考察,探望貧困民眾。他提出,“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他鼓勵貧困地區“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對於民眾關注最多的環保問題,習近平也曾頻繁發聲,他説,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他還專門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進了學習。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係到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還關係人民安居樂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筆者贊同習主席的觀點,只有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滿足多層次住房需求。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習近平當選總書記後的首次公開講話,他即鮮明的宣示了帶領中國共産黨執政為民的堅定決心。

  回顧習主席履新一年以來圈點出的經濟“關鍵詞”,筆者認為,這些凝聚中國最高領導核心所思所想的觀點,必將深刻地影響未來5到10年的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

  言為思想,言為心聲。在習主席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希望,而這一個個關鍵詞,也在一定程度上將成為他執政思路的鮮活注解,彰顯了新一屆領導集體的國家情懷,給國人期盼,給世人信心。(王悅威)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