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期待——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前瞻

2013年11月06日 10:4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即將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連日來,海內外的關注熱度與日俱增,世界媒體紛紛報道。“全面深化改革”將如何佈局,人們翹首以待。

  利益固化成為藩籬,突圍破障令人期待

  改革,就是利益的調整。如果説改革開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讓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則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

  新一輪改革首先需要“破障”。

  “利益固化的現象幾乎無處不在,政府部門利益、行業壟斷以及各種既得利益群體,都會結成牢固的‘藩籬’。”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認為。

  儘管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但十八大以來,不論是中央領導同志的公開表態,還是陸續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讓人們看到了中央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決心。半年裏,國務院先後3次下發文件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達221項。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如何衝破利益的藩籬和思想觀念的障礙,會後的中國將以怎樣的智慧和勇氣去“啃硬骨頭”“涉險灘”,倍加引人關注。

  凝聚改革共識,公平正義能否成為“最大公約數”?

  人們都關注改革、期盼改革,但改革動力何來?

  “改革遭遇瓶頸期,關鍵是要凝聚共識,找到‘最大公約數’,這樣才能最大範圍凝聚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強改革信心,最大能量釋放制度紅利。”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説。

  改革的“最大公約數”在哪?有人這樣形容中國的改革歷程,前35年是“做大蛋糕”,今後應當在此基礎上“分好蛋糕”。一項媒體調查中,近六成的人最期待“進一步加強社會公平正義”,位列榜首。由此可見,推進公平正義不僅是現階段改革重要的民意基礎,也是改革的重要目標。

  公平正義體現在方方面面。經濟領域,所有市場主體應不問“公”“私”,實現公平競爭;社會領域,人人都應該是依靠規則而不是依靠關係;司法領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更要落實到每一起案件中……

  從十八大報告提出“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到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武漢座談會中強調“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通過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從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以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為主題,到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建立社會救助制度,我們能看到中央不斷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清晰軌跡。

  人們期望,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平準則”為改革凝聚更大的力量。

  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如何協調,哪些領域改革可能提速?

  10月2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

  “新一輪改革,應是系統性、整體性的改革,否則改革就很難往前走。”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認為,近些年來,經濟領域改革較多,而社會領域改革相對滯後,導致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重一頭輕”的問題日益突出。

  實際上,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發展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要確定今後改革方向,整體推進全方位改革、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自然在情理之中。

  回過頭來,改革要整體推進,但不是齊頭並進,而是要分清輕重緩急,逐步有序推進,特別是一些重點領域的改革要實現突破。

  人民網開展的“你最關心哪些改革關鍵詞”的網路調查中,收入分配改革、行政體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醫藥衛生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得票數位居前列。

  這些領域改革如何突破,人們期待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回應。

  經濟轉型社會建設面臨束縛,發展活力如何釋放?

  改革激發活力,活力推動發展。今後的中國要長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依舊需要通過改革,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持續噴涌。

  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一些領域束縛發展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還有不少,在群眾反映強烈的辦事難、創業難、創新難中都有體現。一位企業家直言:“跑個項目,我連政府部門的收件員、預審員都得打一遍交道,期待政府職能轉變再加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為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進一步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以來,從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到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從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到月收入不超過2萬元的企業暫免征收營業稅,從上海自貿區揭牌到推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從市場到企業、從經濟到社會的這一系列改革措施,無疑都將激發更大的發展活力。

  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如何就增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活力開出“藥方”,進一步突破制約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使全社會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值得期待。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