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北上廣等城市墓地開始限售 “墓地危機”期待解決之道

2013年04月03日 15:25 來源:中國廣播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在土地資源十分稀缺的上海,墓葬用地資源正面臨日益捉襟見肘的局面,關於螺絲殼裏做道場的上海,是怎樣破解這個難題的呢?

  根據上海市民政局監測,上海可用作墓地的土地捉襟見肘,全上海有7500畝土地可用作公墓,根據最新統計,目前已用去5500畝,僅剩下2000畝左右。比如,共有30畝地的閔行顓橋寢園土地存量只有8畝一年只有一天賣墓,每次限量賣60余座墓;浦東永安公墓的土地存量也是基本飽和,一兩年就可能要"封園"。但推出的節地墓穴卻是滯銷,上海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官員表示,現有公墓資源估計還可以用10年,如果挖掘潛力,至少可以增加多5年以上。這幾年上海都沒有增加新的公墓,今年可能暫時也不會增加。

  上海近日啟動了制定節地葬鼓勵方案,鼓勵市民選擇新型節地葬。每年的4月定為上海墓葬的"節地月",向市民推廣小型墓。率先嘗試低於1平方米以下的小型化墓地,逐步推廣低於0.6平方米的微型墓,最小的微型墓只有0.03平方米。這幾年,上海多家公墓開始聯手推公益節地生態葬,採用"無碑深埋"的形式,將逝者的骨灰放置於環保可降解的骨灰罐內層級深埋,最大限度地節約土地。上海政府部門大力推動的是海葬方式,去年年底大幅提高海葬補貼標準,每具骨灰的補貼金額由原來的400元提升為2000元,鼓勵更多家庭選擇完全不佔地海葬。目前上海傳統墓葬、節地生態葬和海葬的比例是80:19:1,政府希望通過政策引導和觀念轉變,"十二五"期間節地葬與海葬的比例能夠提升到三成左右。在節約土地的同時,墓地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也得到重視。比如在浦東的永福園陵,他們就在土地有限的情況下,拿出36畝土地,建設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紀念廣場、建立了志願軍紀念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