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社科院專家:有錢不代表小康 要看民眾滿意度

2012年11月09日 14:4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科智訊專家張翼。

  十八大報告主題的確定以及文中多次出現的“小康社會”一詞再度成為熱詞。如何理解小康社會?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如何?本報記者就此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科智訊專家張翼展開對話。

  □概念理解

  小康社會並非單指經濟

  小康社會不應該僅僅是一個經濟小康的概念,還應該包括政治小康、社會小康、文化小康,以及生態文明的小康。

  京華時報:如何理解小康社會這個概念?

  張翼:作為十八大主題的小康社會,不應該僅僅是一個經濟小康的概念,還應該包括政治小康、社會小康、文化小康,以及生態文明小康。只有將這幾個方面全面結合起來,才能準確理解和系統把握小康社會在新時代、新時期的新意,並制定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小康社會不能僅僅被理解為經濟指標,也不能僅僅被理解為收入指標和消費指標,更不能被僅僅理解為靜態指標。而應該將其構建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相結合的綜合性指標,是需要在發展理念指導下逐步完善的指標。

  京華時報:本次十八大報告,小康社會進入標題,文中多次出現,很快成為一個熱詞,背後深層的原因是什麼?

  張翼:第一,小康社會內涵的豐富,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脫貧致富、對縮小收入差距、對安定團結的社會發展態勢的渴望;也體現了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對社會安全、對生活環境品質改善的要求;更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與法制社會建設的要求。第二,小康社會的新表述,還反映了全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目標定位的具體認識,它更進一步要求全黨務實求真,在發展這個硬道理的指引下,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參與能力。第三,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具體目標,既是我們進行制度文明建設的要求,也是我們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不可少的、不可逾越的一個發展階段。

  □如何衡量

  小康與否看民眾滿意度

  這不是政府單方面説了算的,而是人民群眾是否滿意的目標。因此要把政府的發展理念和人民群眾滿意度結合考察。

  京華時報:小康社會是否實現,如何衡量?

  張翼: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在我國城市化水準超過50%之後的新目標,這是一個難度比較大,標準比較高的目標。這不是政府單方面説了算的,而是人民群眾是否滿意的目標。因此要把政府的發展理念和人民群眾滿意度結合考察。另外,小康社會的實現一定要在縮小收入差距、在提供城市公共設施的均等化服務、在消除戶籍制度帶來的福利歧視、在為廣大人民的正常社會流動提供公平公正的制度、在建立健全與中等發達國家相一致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具體目標、在消除人們對老齡化社會的擔憂、在真正解決看病難、養老難、上學難這些具體問題過程中才能實現的目標。

  京華時報:曾經有提出過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比如説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3000美元、城鎮化率達到50%、每千人醫生數2.8人等等,但部分指標我們已經實現了,目前有沒有新的指標體系?

  張翼:原來我們在研究小康社會過程中提出的很多目標,已經隨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實現了。在發展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對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已迅速提高的前提下,原來的目標已經很難説是“小康”。現在到了新的發展時期,我們應該有新的指標體系。我們需要在調查研究、在進行國際比較、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從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快樂感出發去制定新的指標,去衡量我們對小康社會的科學描述。

  □如何實現

  發展之外兼顧生態文明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準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京華時報:您認為,實現小康社會的路徑如何?

  張翼: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其中新的要求就包括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準全面提高,以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過程中實現小康社會。

  京華時報:如何理解國民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翻番的目標?

  張翼:當前的發展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就是要解決經濟發展的動力、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撐點,要對經濟發展的結果重新評估。要使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在翻番過程中,讓人民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改善、生活品位的提高。這一目標實現的前提是使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要著力解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京華時報:小康社會與人民民主的關係應該如何理解?

  張翼: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解決社會具體問題的完善程度實際上是我們國家要關注的。要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合法地進行利益表達、利益訴求,在依法治國的框架裏實現法治政府。應該從廣大人民群眾民主參與管理,從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方式是不是健康等方面考察小康社會的品質。這是一個國家機制和民主機制建設的結合問題。

  京華時報:從文化方面,報告講到小康社會的時候特別提到了文化軟實力的顯著增強。您怎麼看?

  張翼:文化軟實力的顯著增強,有賴於真正使我們國家的文化建設成為民生之本的文化。一個具有文化軟實力的社會,是民間文化充滿張力與活力的文化,而不僅僅是陽春白雪的文化,更不是上層社會獨享的文化。要從産業發展的角度,讓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支柱性産業。

  京華時報:如何理解小康社會與人民生活水準的關係?

  張翼:十八大的最大創新,就是對“五位一體”發展模式的強調。因此,要把經濟生活的改善與政治民主發展密切結合在一起,這就要求黨員幹部將小康社會理解為一個全面發展的社會,理解為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理解為一個人民群眾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生態生活都需要全面改善的社會。

  京華時報:小康社會與生態文明的關係?

  張翼:報告提出,建設小康社會要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把每一個項目的開工跟人民群眾生活水準的提高結合在一起,跟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生態環境的要求結合在一起,對預備開工的工程項目進行必要的社會風險考察。

  □難題待解

  收入分配體制沒有理順

  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理順收入分配體制、健全社會成員的公平流動機制,在制度上完善各級政府的決策機制,繼續凝聚人心,團結發展,在發展與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解決我們遇到的難題。

  京華時報:改革跟小康社會實現之間的關係如何?實現小康社會當前遇到的最大難題是什麼?

  張翼:改革開放與小康社會的發展要密切結合起來。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將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相協調。新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在加快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環境體制改革過程中,創新發展新模式,全面理解小康社會的準確含義。而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理順收入分配體制、健全社會成員的公平流動機制,在制度上完善各級政府的決策機制,繼續凝聚人心、團結發展,在發展與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解決我們遇到的難題。

  京華時報:此次為何修改兩大指標,即GDP和每人平均收入指標?並限定了前提?比十七大的前提有哪些變化?相比十七大的要在2000年基礎上翻兩番,難度是否更大?同時增加了每人平均收入這一要求,為什麼?原來指標的制定?小康指標的變遷反映了什麼?

  張翼: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翻兩番與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每人平均收入翻兩番的含義是截然不同的。以往,在求得國內生産總值翻番過程中,沒有很好顧及到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出現了有增長但卻沒有發展的困境,衍生出了收入差距過大的弊端。因此,十八大報告將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的翻番與城鄉每人平均收入的翻番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目的就在於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的目標,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