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社科院專家:放開二胎政策百害而無一利

2012年11月02日 13:32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穩定低生育水準是堅持和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首要任務,也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基礎和前提。看來,放開二胎並不容易

  女性生育率的下降能否促使國家調整生育政策?目前官方還未有正式説法。不過,近日,有研究機構建議,應分步放開二胎政策。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一份《人口形勢的變化和人口政策的調整》(下稱《報告》)將此話題推向高潮,多位課題組人員明確提出,中國的人口政策亟待轉向,尤其是生育政策應該調整。“中國應廢止獨生子女政策,放開二胎政策”。

  “放開二胎政策,百害而無一利。”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小平昨日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當前公共服務措施不先行、不到位,即便放開二胎政策,很多家庭都不敢生。”

  放開呼聲高

  《報告》特別提出,不同政策調整預測結果表明,仍保持現行的生育政策不符合中國人口發展的實際要求。與其他調整方案的預測結果相比,“分放二孩”方案下的生育水準在短期內比“政策不變”、“同放單獨”和“分放單獨”方案要高,但要比“同放二孩”方案低很多,也平穩很多。

  為此,考慮到生育政策對人口和生育率變化的反應已經滯後,以及發達國家應對低生育率的經驗和教訓,課題組認為,最為可行的方案是“分放二孩”,即分區域分步放開二胎,這樣,既充分考慮了政策調整時間的緊迫性,又避免了人口短期內的劇烈變化。

  專家方面認為,分區域分步放開二胎,可以避免同時全部放開二孩帶來的人口大起大落式的劇烈變動,也可避免放開“單獨”帶來的花費時間較長、貽誤時機等問題。

  事實上,記者了解到,從1987年開始,甘肅酒泉、廣東南海、遼寧長海、山東長島、黑龍江黑河等全國十多個縣市和地區都進行過二胎政策的試點。但由於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人口增長失控等問題,最後部分地區被撤銷甚至不了了之,堅持到現在的也只是有限的幾個地區。

  勞動力是否短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放開二胎政策”呼聲高是建立在今年7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的一份公開建議上。按照當時的説法,“目前人口紅利加速消失,老齡化加速以及未來可能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將成為新的重大挑戰,建議儘快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可考慮全面放開二胎,否則,越晚越被動。”

  目前,學界部分人士認為,中國的生育水準遠低於1.8的官方公佈水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按戶籍人口計算則出現了低於1的超低水準。各方面的數據和資訊均顯示,中國生育水準已經明顯低於2.1的更替水準。從高生育率轉向低生育率之後,中國的人口矛盾主要集中在人口老齡化、出生性別比例失調等方面,為此,有學者提出目前應該調整生育政策。

  “老齡化所産生的勞動力不足問題根本就是無稽之談。”李小平並不贊成上述説法,他告訴記者,拿現在的民工荒來説,主要是因為工廠招工時只要40歲之前的勞動力,40後、50後根本不錄用,這種勞動力短缺現象不是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而是用工方式的問題。那些針對所有年齡段的工作,不僅勞動力充裕,還面臨勞動人口過剩的情況。

  “生不起”是當下人們的普遍感受。有研究人員初步計算,即使按照1998年的消費模式和物價水準,撫養一個孩子從母親懷孕到16周歲,全國平均需要支付的撫養費最低要5.8萬元,但該數字現在看來,一個孩子的童年花費恐怕都不夠。李小平告訴記者,當前教育投資不斷提高,撫養一個0至16歲的兒童,平均所需支付的撫養費大幅增加,如果放開二胎,多出來的幾億人口將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公共服務需跟上

  二胎要不要放開?國家人口計生委還沒鬆口。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王俠一再強調,目前,中國仍將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切實把穩定低生育水準這一首要任務抓緊抓好。穩定低生育水準是堅持和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首要任務,也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基礎和前提。看來,放開二胎並不容易。

  事實上,“要不要放開二胎”已經不是一個新話題,但至今還未達成共識。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即使現在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很多家庭也未必願意生育二胎。以當前允許“雙獨”家庭生二胎為例,據悉,寧夏銀川“雙獨”夫妻申請二胎指標的家庭寥寥無幾;安徽合肥每年審批的“雙獨”二胎指標只有區區幾例。而在國外,許多國家以各種補貼鼓勵生育,效果卻不太理想。

  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已經改變了,很多人由於工作壓力大,生活負擔重,有些家庭甚至不願意生小孩。此外,社會保障或者公共服務不到位,也是其中的一大原因。專家提出,調整人口政策需要未雨綢繆,僅僅靠放開二胎還遠遠不夠,諸如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會保障、放開戶籍制度、加大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都需要跟得上。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