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大陸爭取臺灣民心新佈局 澄清兩岸關係五大疑慮

2014年06月30日 09: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的首次臺灣之行已然寫下句點。他的身影離臺,影響卻未止。縱觀此訪,顯示大陸方面傾聽臺灣民意、爭取臺灣民心展開新佈局,也澄清了對兩岸關係的五大疑慮。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大陸對臺政策的一個重要基點,就是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大陸相信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人,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原動力,所以強調要以民為本,為民謀利,併為此做了長期的努力。

  正是基於這個理念,大陸一直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為兩岸民眾特別是臺灣民眾謀福祉。此次張志軍訪台,實地了解臺灣民意,傾聽民聲,直接回應民眾的關切,實際上是體現“兩岸一家親”理念。這種基層“走透透”、接地氣的做法,可以使政策更加貼近民意,更好地回應民眾的期待。

  臺灣社會具有多元聲音,島內外一些人對兩岸關係發展還存有疑慮。這其實是大陸傾聽臺灣民意、爭取臺灣民心的“必答題”。面對疑慮,大陸方面通過張志軍臺灣之行,交出了答卷。

  疑慮一:反服貿後的兩岸關係會否搖擺不前?

  今年3、4月份,臺灣島內部分學生發起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活動,給兩岸關係與交流合作帶來新課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至今在臺遲未生效。一些人不免擔心,兩岸關係今後會否搖擺不前。

  張志軍訪台期間多次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方向沒有改變。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會面也達成進一步推進兩岸關係的多項共識。

  朱衛東對中新網記者説,張志軍在臺灣反服貿運動後,還如期訪台並取得豐碩成果,表明兩岸雙方還是希望要克服困難排除干擾,繼續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路。此行向外界釋放出強烈的信號,進一步展現大陸堅定不移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信心與誠意。

  上海臺灣研究所執行副所長倪永傑認為,雖然服貿協議受阻,但大部分已有共識的議題都可以往前推進,比如對兩岸經貿與區域經濟整合進行共同研究等等,雙方態度積極,應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疑慮二:大陸官員與臺“親密接觸”只走“高端路線”?

  據臺媒報道,一些臺灣民眾存有大陸官員到臺灣“只跟黨政要員、巨賈富商交流”的“刻板印象”。然而,張志軍此次訪台是對這種印象的扭轉。他不入臺北名流匯聚之地,而訪其他多個縣市,接觸社區居民、老人、青年學生、農漁民、少數民族等基層民眾。

  朱衛東評價説,此次參訪是一次全方位的溝通對話和增進互信之旅。面對臺灣社會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多元聲音,張志軍都聽到了,也聽進去了。大陸會一如既往地按照 “兩岸一家親”理念,繼續推行兩岸和平發展路線,不急不躁,穩中求進,不斷夯實各項基礎,更加細緻細膩地加強對臺工作。

  倪永傑表示,此次張志軍接觸面比較廣,與基層民眾深度互動,真誠交流,訪民情、探民心。張志軍“做了很多功課”,在各個場合、面對各種情況應對自如。特別是與臺灣基層民眾零距離接觸,感情真摯流露。

  北京聯合大學臺研院教授劉紅對中新網記者説,張志軍此行效果非常好,這就真正落實對臺工作重點的用意所在。臺媒説“搏感情”,與臺灣老百姓“搏感情”尤為需要。

  疑慮三:兩岸關係紅利 臺灣基層民眾能否更多分享?

  張志軍與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主委王郁琦茶敘時表示,下一步要把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第二次正式會面共識落實好,讓這些成果真正顯示出來,惠及兩岸同胞。

  朱衛東認為,張志軍廣泛接觸臺灣不同階層、地域、族群、年齡、黨派的各方人士,有助於大陸更加全面把握臺灣社情民意,從而制定出更加貼近臺灣社會民眾需要的對臺政策措施,使政策的落實更有針對性和實質效果,讓兩岸關係的和平紅利、經濟紅利等可以更好地惠及臺灣社會基層的普羅大眾。

  倪永傑表示,兩岸雙方應該規劃和促進更好的政策,滿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強烈的需求。使臺灣民眾更好分享兩岸關係紅利,將自己前途命運和兩岸關係發展聯繫起來。直接、迅速面對民意,政策設計可更週全,政策執行可更到位。

  疑慮四:兩岸之間走近 臺灣同胞是否將“失去自我”?

  臺灣島內外一些人士,對兩岸走近抱有疑慮。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裏日前即聲言,若“依賴大陸太深”,會讓臺灣“變得脆弱”。這種焦慮是否必要呢?

  今年上半年以來,大陸領導人多次提到,尊重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張志軍會見高雄市長陳菊時,再次表達了這一立場。

  朱衛東認為,大陸對臺政策“求一個中國之大同”,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對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同時也可以“存兩制之大異”,也就是尊重臺灣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近期大陸領導人的政策宣示,實際上與既有的對臺政策一脈相承。劉紅也認為,這是大陸對臺政策的根本所在。

  倪永傑説,面對兩岸差異,反映了大陸方面實事求是的精神。只有面對差異,政策、理念才有針對性。有了針對性,才具備有效性。

  疑慮五:兩岸關係進程 是否只是臺灣個別黨派“壟斷”?

  張志軍與高雄市長陳菊會面時表示,歡迎臺灣各界不論地域、黨派、宗教的人士,都能參與到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

  陳菊事後認為,兩岸交流不再被國民黨“壟斷”。對於“壟斷”之説,多位專家對中新網記者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朱衛東説,坦率地講,民共黨際交流難以開展的主要原因是,民進黨一直不放棄“臺獨”立場,頑固堅持“臺獨”黨綱,自設了阻礙兩黨交流的高門檻。民共之間要實現關係正常化,首先要尋求共識、建立政治互信,民進黨應努力推動“凍獨”直至“棄獨”。當然,大陸一直歡迎島內任何黨派、人士積極參與兩岸和平發展,也從不排斥同民進黨人士就發展兩岸關係進行接觸交流,現在球在蔡英文和民進黨的腳下。

  倪永傑説,由於歷史上的原因,有的黨派、人士參與兩岸關係事業比較早、比較深,積極支援發展兩岸關係,有的則反對和干擾兩岸關係,這是歷史的選擇,臺灣有的黨派選錯了方向。(完)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