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張志軍訪台行程回顧:一步跨越65年 兩岸關係開新局

2014年06月30日 09:0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于28日晚間結束4天3夜的首度訪台行程。雖然歷時不到80個小時,但此行卻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傾聽之旅”、“溝通之旅”、“信心之旅”。不僅邁出65年來兩岸關係極為重要的一大步,大大增進了兩岸雙方、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與溝通,鞏固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良好勢頭,鼓舞、提振了兩岸同胞堅定走和平發展大路的信心,而且有力提升了兩岸交流機制化水準,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嶄新格局,成效顯著,影響深遠。

  一步跨越65年 “張王二會”達共識

  經過不到3個小時的飛行,張志軍一行于25日11時30分許抵達臺北桃園機場。作為首位訪台的國臺辦主任,踏上寶島的土地,他無限感慨道:“邁出這一步足足用了65年。”

  張志軍個人的一小步,堪稱兩岸關係的一大步。尤其在近期兩岸關係發展進程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的背景下,張志軍仍堅持“如約而至”,充分顯示出大陸方面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決心與誠意。

  當天下午,張志軍即在緊鄰桃園機場的華航諾富特飯店,與臺灣方面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舉行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第二次正式會面,就兩岸關係形勢和如何推進兩岸關係深入交換意見,達成了積極共識。

  兩個小時的會面中,雙方討論了當前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若干事宜,表示要繼續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進一步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更好地回應兩岸民眾的期待,不斷造福兩岸民眾;繼續完善國臺辦和陸委會聯繫溝通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加強兩部門的溝通,妥善處理和解決兩岸關係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更好地服務兩岸民眾。

  雙方在促進經貿合作和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共同研究、海協會與海基會互設辦事機構、大陸旅客在臺灣轉机、擴大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繼續擴大深化兩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大力支援開展兩岸基層民眾和青年學生的交流等方面所達成的具體共識,受到兩岸、港澳及國際輿論的高度肯定。臺灣《聯合報》刊登的專家文章指出,從“張王會”的各項共識可以看出,大陸已經釋出了實質的善意,顯示大陸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採取務實的態度,以實際行動化解不利的因素。

  離臺前夜,張志軍又應邀在美麗的高雄西子灣畔與王郁琦茶敘,就兩岸關係的一些問題繼續交換了看法,一致認為下一步應將第二次“張王會”的共識落實好,讓這些成果能夠真正顯示出來,真正惠及兩岸同胞。

  兩位負責人在3天之內兩度會面,體現出雙方對運作好兩部門間聯繫溝通機制的高度重視,更表達出乘勝追擊、落實好會面成果的迫切意願。

  勤走基層聽心聲 俯身了解真臺灣

  抵臺伊始,張志軍即特別用閩南話向廣大臺灣同胞致以“最親切的問候”:“臺灣鄉親大家好!”他説:“我可能講得不太標準,但我的心意是真誠的。”

  正是抱持“接地氣”的真誠態度,從26日開始的3天裏,張志軍一天一站,起早貪黑,奔波寶島南北各地,與島內專家學者和大學生、農漁民、少數民族鄉親、中小企業業者、大陸配偶、宗教信眾等基層民眾“深接觸”、博感情,“帶著耳朵”傾聽他們對發展兩岸關係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與他們坦承溝通,説明、解釋大陸對臺政策措施的本意與善意。

  在新北市,走訪汐止區厚德里、土城區頂埔公共托老中心、知名鳳梨酥廠家維格餅家五股總公司和溫泉之鄉烏來;在高雄市,參觀中都濕地公園、小林村重建情況,走進杉林區木瓜果園,了解果農生産生活情況,拜會佛光山星雲大師,與義守大學兩岸大學生座談;在臺中市,走進惠明盲校,鼓勵盲童做“生命的強者”……張志軍把握一切機會了解臺灣社會的真實情況,充分展現了大陸對臺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知臺”的努力與認真,與臺灣各界溝通的誠意與善意。

  在一些“臺獨”分子27日晚間出現不理性的暴力行為後,為了不造成臺灣社會的對立,張志軍主動調整了最後一天的行程安排,但仍力求週全:不能親身探訪前鎮漁港,一早即會見臺灣漁業界代表;不能去霧峰林家,就在臺中與林家後人代表交流;沒去成鹿港天后宮,就委託代表贈送漆器媽祖。行程雖然有所改變,但誠意不變、目的不變、效果不變。

  在臺期間,張志軍還先後與新北、高雄和臺中3市市長見面,除了與他們就加強兩岸城市間交流合作交換意見外,也努力了解三大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及市政建設情況。以點帶面,管窺全豹,這同樣有助於增進大陸對臺事務主管部門對臺灣發展歷程的深入了解。

  平和務實得民心 親情智慧解心結

  走進基層,親近同胞。連日來,每到一處,張志軍都笑容滿面地與臺灣基層民眾親切接觸、溝通。

  在厚德里,他與跳健身操的媽媽們風趣對話;在托老中心,他“客串”服務員為老人們打飯盛菜,邊吃邊和老人閒話家常;在烏來,他對期待大陸游客到訪的泰雅鄉親鄭重承諾“你們的願望,我都會帶回去”;在小林村,他深情朗讀大陸小學生的感謝信;在義守大學,他和學生們共進簡餐,諄諄叮囑兩岸年輕人要相互激勵、共同成長;在惠明盲校,他被小朋友親切地稱為“張叔叔”……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張志軍的親切言行、平實作風,讓親身接觸的臺灣民眾印象深刻,紛紛點讚。島內輿論認為,此行增進了大陸主管兩岸事務的官員對臺灣的認識,也有助於其決策思考,開啟大陸對臺工作“得民心”時代。

  29日出版的《中國時報》也發表社論指出,“臺灣社會改變了,對兩岸交流、重要人士互訪,已經能用更成熟、理性的心去看待,主流民意明顯選邊,民眾樂見理性交流增加互信,以實現永久和平與穩定的兩岸關係”。

  65年來,兩岸走過不同的發展道路,形成社會制度、價值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些差異。兩岸之間不僅存在地理的距離,也存在心理上的差距,要予以消除,就應鼓勵兩岸之間多交流,兩岸同胞以親情智慧來化解心結,攜手為兩岸關係更加美好的明天、為兩岸同胞的福祉作出努力。

  “兩岸一家親”,有親情則利於交流,用智慧則可解難題。兩岸之間固然還存在一些挑戰、難題,但應該看到,兩岸關係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在邁進,兩岸的主流民意也是贊同和願意看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下去的。

  “張志軍來臺第一個劃時代的歷史意義……證明臺灣期待兩岸和平交流的主流民意確然存在,這個主流民意會超越政治領袖的個人意志,在主流民意的大潮中,就算是鐵鑄的大山,也得長腳轉彎。”《中國時報》的社論這樣寫道。我們也同樣堅信,有張志軍成功訪台作為新起點,只要兩岸雙方、兩岸同胞都積極來找出更有效的辦法、發現更有效的平臺,兩岸關係定能克難前行,開闢出更加光輝美好的前景。(記者陳斌華 劉剛 陳君)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