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成都,專程去了武侯祠。
武侯祠,可能很多人僅把它當成一個旅遊景點,但我是帶著崇敬之心去的。我的少年時代,還是一個文化沙漠,記得從鄰居家借到一本《三國演義》,被迷住,上課時放在課桌抽屜裏偷著看,被老師狠訓,還好沒把書沒收。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那個神仙般妙算的諸葛,那群大義忠貞橫刀立馬的將帥,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裏。
一路走來,看劉備的仁厚,看劉關張的情誼,看諸葛的鞠躬盡瘁,細讀前後出師表,駐足文臣武將像。三國故事又在眼前呈現。
從中國五千年曆史看,三國不足百年,只不過是歷史一瞬。但三國故事為什麼在中國甚至華人世界家喻戶曉?不得不説是歸功於《三國演義》、《三國志》等文學作品的傳播,以及後來衍生出的各種戲劇作品。而我則生出更多思考:這或許也是源於中國文化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一統文化觀推動的結果。三國的故事是非常符合這種大一統文化意識的,也就成了這種歷史文化的載體。人們傳播三國故事,更是在傳播這種大一統歷史文化。正因為如此,三國也就成了文人創作的源泉,戲劇取之不盡的素材。
不是嗎?三國雖然是個分裂的時代,但三國的雄主將帥良臣,朝思夜想的、一生為之奮鬥的是天下統一。三國壯烈的故事都是圍繞著統一而展開的。劉備的仁厚、孫權的雄才、曹操的大略、諸葛的妙算都是服務於這個理想的。所以,三國的歷史是一個追求統一、為統一而戰的歷史。沒有這個歷史高度,三國的故事、三國的人物就可能與其他朝代的藩鎮爭霸故事一樣,只是歷史的煙雲而己。所以,三國的故事不是爭霸,而是爭統,是中國文化中最受敬重的歷史基因。
有了這個高度,再看蜀、吳政權為何被統一,也就不難了。三國為什麼是魏及由魏而來的晉統一了蜀、吳?有人説,三國中魏人多地廣,力量最強,由魏統一中國是必然。這當然有道理。但曹操時,吳尚弱、劉尚未立足,但卻形成了鼎立之勢。這裡關鍵的是三國第一代雄主們都有強烈的追求統一的決心,所以他們越戰越強。當第一代豪傑們遠去的時候,他們繼任者追求統一的意志,決定了各國存續時間的長短。“樂不思蜀"的劉禪是最先滅亡的,也是後人最鄙視的。那個荒于政事、沉迷享樂、窮極富麗、殘暴成性的孫皓次之。統一意志堅定的魏(晉)終於成為一統天下的勝利者。
其實,這也是中國歷史不斷告訴我們的一個真理。中華民族是一個大一統民族,在任何歷史時期,當國家分裂中的某個王朝只想偏安,失去追求統一動力的時候,那麼,它離滅亡也就不遠了,“不統必被統”,這是中國歷史顛覆不迫的真理。小時候讀劉禹錫的“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總體會不到那種意境和氣勢,現在看,那是多麼壯烈的統一戰爭呀。
有意思的是,臺灣與三國有著濃厚的歷史連接。西元230年,吳王孫權派大將衛溫率一萬大軍到達“夷洲”(臺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文字記述。衛溫是大陸政權及于臺灣的最早象徵。其實臺灣的歷史也一直告訴我們“不統必被統”的道理。當年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時候,鄭氏政權有著極強的戰鬥力,當鄭克爽想偏安一隅,他滅亡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由於歷史的原因,臺灣孤懸外海100多年了,中間雖回歸祖國,但由於國共內戰,又與大陸分離。但是,就象一紙《馬關條約》不能將臺灣從根上割去一樣,內戰的烽火也終不能讓臺灣與大陸永遠分離。這是中國歷史文化決定的。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者昌、逆者亡,誰也抵擋不了。
當前,臺灣又處在一個十字路口。那些認為,只要篡改歷史教科書,割斷臺灣與大陸文化聯繫,就能逃脫中華民族追求統一的歷史文化,只能是隱耳盜鈴罷了。即將執政的民進黨蔡英文當局,要及早認清歷史大勢,認清大陸民眾反對“臺獨”的堅強民意,認清大陸維護祖國統一的堅定決心,改弦更張才是正路,否則,歷史殷鑒不遠!(台灣網特約作者:且十)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