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全民參與公益為公益擴容夯實基礎

2017年09月06日 14:5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9月5日,阿里巴巴集團向社會發出“人人3小時,公益億起來”倡議,並攜多家國內知名公益機構、企業開啟首屆“9.5公益周”。(9月6日《新華網》))

  此次活動邀得首批150家高度匹配的公益夥伴入駐“3小時公益”平臺。它們從而得以將機構品牌推廣和志願者招募的傳播渠道,迅速“擴容”至面向阿裏數量巨大的潛在公益支援部落——根據阿里巴巴集團披露的2017財年公益最新數據:超過3億用戶、178萬賣家曾經通過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平臺參與公益行動。隨著産品品牌的提升,

  “3小時公益”平臺,將很有可能成為一款,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人的志願服務意識,公共生活方式,乃至信用構成指標的網際網路“産品”。究其原因:首先,“人人參與公益”是公益行業進入上升階段的顯然需求。2008年汶川地震後,中國民間的志願精神和公益力量迸發井噴,政府也不斷釋放支援信號,包括監管趨向靈活鬆動,實施面向公益組織的創投和採購項目,各地紛紛出現由政府主導創建的公益組織服務園區等。2016年中國首部《慈善法》出臺,再次背書了官方對於將“第三部門”,即公益組織,納入社會建設不可或缺陣營的態度。截至2016年,中國已有註冊在案的各類社會組織將近70萬家,約800萬人在公益或社會服務領域全職工作,且數據仍在繼續增長當中。預計到2020年,公益行業産值將佔至GDP總量的2.16%。

  客觀環境的利好,為公益組織的業務擴張提供良機,也對其業務能力提出愈高的要求。市場化程度高的公益組織,需要考慮組織規模擴張,覆蓋更多服務人群;業務模式穩定的公益組織,則要著眼拓寬籌款渠道,維繫可持續運營;剛剛起步或發展早期的公益組織,往往面臨經驗和經費不足的困境,難將運營精力聚焦在核心業務上。應對這些挑戰的外部方案,一是爭取更多第三方資助機會,另外則依賴於積極性強,專業度高的志願者隊伍——志願者發揮個人技能或經驗,協助公益組織解決運營需求或難題,往往可能産生比純粹資金支援更直觀的效果。“3小時公益”平臺蘊含的龐大數據體量,正是呼應公益組織日益增長的志願者需求,並助其極大降低招募的時間及品質成本。

  “人人參與公益”也是社會整體經濟水準發展的必然結果。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擁有絕對數量可觀,且持續增長的中産階級和高凈值人群。根據2015年瑞士信貸銀行發佈的“2015全球財富報告”,中國家庭財富總值達22.8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二富裕國家,僅次於美國;同時,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中産階級人口,達1.09億名。

  阿里巴巴主席馬雲先生同年亦在倫敦演講中提及,中國將在未來10到20年積累5億中産階級。無論就個體公共意識強度,還是實踐參與能力而言,中産階級都稱得上是最具潛質的公益支援群體——與中國中産階級畫像高度重合的阿裏用戶的表現數據亦提供輔證:2016財年,阿里巴巴平臺用戶通過公益寶貝、公益網店、公益廣告聯盟、公益眾籌、公益拍賣、閒魚公益、充值公益、一JIAN公益等産品産生網路捐贈2.28億元,參與捐贈人數3.04億,捐贈筆數達到43.9億筆。然而現實情況是,當前中國中産階級能接觸的優質公益體驗機會,卻與其體量不甚相符。

  在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參與包括社區事務在內的公共服務或發起公益活動,是最常見的生活方式之一,形式豐富多樣,並已約定俗成加入個人能力及信用評價體系。與之對比,我國民眾的公益體驗類型多元性,準入便利性,以及品質可靠性上,均亟待加強。“3小時公益”平臺將在很大程度解決這一痛點——類似足不出戶買遍全球一般,阿裏用戶可在全國範圍內,幾乎涵蓋所有主要公益領域的志願服務機會中,選擇符合個人興趣及能力的申請參加,並將根據實際表現獲得公益評價。可以預見,“做公益”和“買買買”的平臺整合,將極大激發用戶的公益實踐潛能,培養志願服務習慣。

  “人人參與公益”也正彰顯了網際網路改變世界的天然基因。近年通過網路發起的現象級公益行動屢屢出現。2014年源自美國的“冰桶挑戰”,吸引了包括比爾蓋茨和馬克扎克伯格在內的網際網路企業領袖積極助推,光美國一地便累計170萬人參與,籌款額達1.15億美元,在中國網路上亦呈席捲之勢。積極利用網際網路工具打造傳播網路,籌款渠道和支援社群,已然成為越來越多公益組織的共識。(台灣網網友:呂朝)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