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當局“減香封爐”減空污,用“噴碳”方案救急

2017年07月25日 09: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據臺媒報道,7月23日淩晨臺灣的核三廠二號機跳機,同天下午,超過1萬名信徒遊行表達對臺當局變相施壓宮廟要求減香封爐的不滿。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的評論文章指出,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其實正凸顯了當今臺當局關於空氣污染減量作為的荒謬性。相較于臺電公司近乎“噴碳”的供電救急方案,全臺宮廟的空氣污染貢獻度相對較低,臺當局這種捉小放大的手法,實在令人難以茍同。

  評論摘編如下:

  7月23日淩晨核三廠二號機因為冷卻水泵的電纜線絕緣覆皮破裂,線路出現異常接地而跳機;同一天下午,超過1萬名的信徒聚集于蔡英文辦公室前參加“眾神上凱道遊行”,以所謂“宗教嘉年華”的方式表達對臺當局變相施壓宮廟要求減香封爐的不滿。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其實正凸顯了當今臺當局關於空氣污染減量作為的荒謬性。

  核三廠二號機“跳機”後,臺電公司雖然迅速找出肇因並予以修復,但仍必須等待原能會核準方能重新啟動,因此24日確定無法加入並聯發電,並導致尖峰備轉容量率下降至偏低的3.75%。

  針對此一突發事件,臺電公司提出的因應之道主要有三:一是緊急調度大林電廠三、四號機,這兩部老舊燃油機組自去年7月開始延役已屆1年;二是增加每度成本高達10元的需量競價額度;三是增加民間契約汽電共生的燃煤電力採購。還有一項核電業界非常態但在臺灣已經變成常態的救急偏方,那就是啟動3座現役核電廠內6部燃燒輕油的緊急用氣渦輪發電機。仔細檢視這幾項避免供電不足的方案,除了需量競價措施外,額外增加的燃油與燃煤發電,無一不是使得空氣污染加劇的措施。

  另一方面,臺當局“環保署”為了降低空污要求全國宮廟配合“減香”,雖然臺當局在引發大規模反彈聲浪之後,緊急發表聲明不會干預宗教信仰自由,更不會有被廣為渲染的“滅香封爐”之舉。舉著降低空氣污染的環保大旗,當今臺當局除了傾全力推展“綠能”外,更應具體著眼于空氣污染源頭的抑制,例如使用大量化石燃料的電廠、機動車輛與工業,針對宮廟燒香焚金的相對小量排放,實在不必如此大張旗鼓地行文“規勸”,更何況全臺已有越來越多的廟宇自發性地勸導信徒減少香支與金紙的使用。

  相較于臺電公司近乎“噴碳”的供電救急方案,全臺宮廟的空氣污染貢獻度相對較低,臺當局這種捉小放大的手法,實在令人難以茍同。

  供電救急方案導致噴碳式的空氣污染,該負責的不是職司供電的臺電公司,而是制定能源政策的高層。為了“非核”的神主牌,當今臺當局刻意閒置目前尚未除役、但已停止運轉的核一廠一號機與核二廠二號機不用,要求臺電公司竭盡所能尋找替代方案,結果經歷一番思量掙扎之後,卻是只能“暫時”讓空氣污染惡化,同時也“暫時”將環保大旗視而不見並踩在腳下。

  事實上,核三廠二號機跳機造成的裝置容量缺口為951百萬瓦(MW),雖然大林電廠三、四號機加上核電廠內6部緊急用氣渦輪發電機的總裝置容量可達990MW,但這些燃油機組除了進一步推升空氣污染之外,平均發電成本更是現行每度電價的3倍之多。至於停止運轉中的核一廠一號機與核二廠二號機,其裝置容量分別為636MW與985MW,重新起動這兩部機組,不但不會噴碳,不會增加發電成本,更可以維持今夏的供電穩定。

  “非核”與“減香”到底何者是有效減少空氣污染、降低碳排的作為?對於眼下的臺灣,務實的答案應該是以上皆非吧!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