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嘶嘶聲”是廣播被“霸陵”的無奈

2017年04月25日 09: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針對不久前臺灣“中廣音樂網”和“寶島網”在廣播頻道的消逝,臺灣《中國時報》25日發表臺灣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趙哲聖的評論文章指出,關閉“中廣兩頻道”,代表一個優質精英的聲音媒體,在經歷臺灣發展數字音頻廣播硬體挫敗後,卻必須面臨聲音內容産業再次被大環境“霸淩”的突襲,模擬嘶聲的沉睡,讓廣播在臺灣的未來更加沉重。

  評論摘編如下:

  無意識地開啟家中收音機,FM96.3那個伴隨許多人常聽的“中廣音樂網”,已經從頻道消失許久,“原民”和“講客電臺”並沒有無縫接軌,而是嘶嘶聲取而代之。

  在媒體缺乏年代,廣播産生龐大力量。40年代,美國當時因播出奧森威爾斯《外星人來了》的廣播劇,造成上萬聽眾信以為真逃到山裏避難。在沒有視覺媒體時,廣播用話語、聲音豐富了我們無遠弗屆的感官,“中廣”也就成為聽覺人口重要的資訊指針。

  廣播是1940-1960年代出生的人生活上的主要媒體,1960-1980年代出生的人,電視産業興盛,廣播補足,娛樂陪伴,到了80後的網路時代後,各類影音新媒體盡出,傳統廣播收音機的聽覺模式淡化,廣播已成為小眾媒體,或是“匯流”至電腦和手機APP的生命體之中。

  “中廣音樂網”和“寶島網”在廣播頻道的消逝,代表一個優質精英的聲音媒體,在經歷臺灣發展數字音頻廣播硬體挫敗後,這次卻必須面臨聲音內容産業再次被大環境“霸淩”的突襲,模擬嘶聲的沉睡,讓廣播在臺灣的未來更加沉重。

  廣播與移動通訊的頻譜都歸臺當局所有。“中廣”的歷史宿命,這兩個頻譜與眾多頻道一樣,都曾賦予“對匪”宣傳的任務。物換星移,廣播“魔彈化”威力大減,成為生活化陪伴角色,“中廣”節目內容活潑改良,與時俱進,30年連結上這塊土地感情,早就沒有政治元素,“有收音機,就要有中廣”的反射符號,對聽眾來説,資訊和娛樂是聽“中廣”的基本直覺。

  然而,“中廣”沒有被當前臺當局體制珍惜或移轉扶植聲音産業,外在“形式正義”只是手段,內在“意識型態”不符合當前權力政治光譜而被處理,臺當局看似贏了面子,輸了裏子,更打了原本就已經弱化廣播媒體一個耳光。

  但是,因頻率和收音機所産出叫“廣播”的東西,都已經快要轉為單向汽車副屬功能的危機時,“中廣音樂網”聲音的歷史印記,消失後不是另一個廣播聲音取代,卻是嘶聲的無奈。

  麥克盧漢(麥克盧漢: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文學學者,媒介環境學的開山祖師。)曾説,媒體是人類感官的延伸,而娛樂時代中聲音媒體消逝的寂寞,是全民皆輸。(作者為臺灣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