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前“立委”:“一例一休”錯在哪兒?

2017年04月21日 10:2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21日發表臺灣地區前“立法委員”沈富雄的評論指出,“一例一休”錯在不去擺脫低薪的惡劣總體經濟環境,而是拿掉低所得勞工以休假換取收入的工作機會,將之變為理想的假期時光,這正猶如病了不治療卻喂以補藥,勞苦大眾無福消受也。

  評論摘編如下:

  一項“德政”,也可以攪得天怒人怨,“一例一休”就是鮮活的一例。

  我問週遭的朋友,“一例一休”到底錯在哪?每人都不假思索地給答案,而且聽起來似乎都對,但像明眼人看象,耳朵是耳朵,尾巴是尾巴,沒有人直指“真象”。

  真相為何?我幾經思考,答案是:“在臺灣尚未擺脫低薪的惡劣總體經濟環境時,相對低所得的個人或家庭,平白失去了相對低薪的工作機會。”

  有三樣相當令人愉悅的東西,在臺灣已經習以為常,視為當然,卻在“一例一休”“立法”後消失了:

  一、廉價的生産力:僱主提供場所及機會,勞工犧牲休假以賺取相對低薪的額外所得,對僱主而言,是少賺而已,對勞工而言,卻是支撐家計及個人消費之所必需。

  二、廉價的商品及服務:勞動成本既低,所成就的商品或服務,其價格隨之亦低,以此番最敏感的外食為例,早餐平均1-2美元、午餐2-3美元,既便以購買力平價指數修正後,仍令歐美觀光人士嘆為觀止,物美價廉獨步全球。

  三、方便:由上述兩點,所造成的方便,在居家兩公里內,幾乎24小時都可以滿足食衣住行的需求,這項無所不在、隨手可得的方便,為僱主、勞工及消費者所共同享受,久而甚至不覺其珍貴,只有到先進國家旅遊才頓覺若有所失,方便是生活中的奢華,卻非絕對的必要。

  綜合上述,僱主的減少營收、一般消費大眾的增加不便,都是過程中相對可以忍受的代價,只有低所得勞工無法以休假換取收入,才是當局必須正視的後果。一位在豆漿店工作的大叔告訴我,“一例一休”讓他小孩的補習費泡湯了。當然,理想的先進社會是,他不必額外工作,小孩也不必補習,老師的薪資也足夠使他不期待補習的收入,父、子、師同享休假的快樂。

  臺當局“勞動部長”林美珠誓言在6月底前全面檢討“一例一休”,各方雜音太多,請多傾聽底層勞工的聲音,不能完全倒向“建制派”裏已經每週休息兩日的勞工團體的要求。

  孔子,聖之時者也,時機不成熟,富人不知窮人饑,我不時提醒:“低薪、低價、低匯率、低稅賦”是臺灣總體經濟的病因及病態,不去除低薪卻拿掉低薪的工作機會,猶如病了不治療卻喂以補藥,勞苦大眾無福消受也。(作者為前“立法委員”)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