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薪資倒退16年 昔日蔡主席十問的風頭呢?

2017年02月27日 15: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26日發表社論説,兩年多前,那時在野的民進黨召開公民經濟會議,民進黨主席也就是今天的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致辭時批評馬當局無法回應人民深切的期待,她問馬當局:為什麼臺灣經濟悶到不行、何以實質薪資倒退16年、為什麼工作愈來愈難找等10個問題,由於這些問題切中臺當局施政核心,外界遂以“蔡英文十問”稱之。

  前天臺當局“行政院”主計總處發佈臺灣近期就業與薪資變化,結果臺灣去年的實質薪資還是倒退16年,青年失業率依舊居高不下,而昔日蔡主席成了今日臺當局領導人,我們不免也要傚法一下蔡主席的十問:何以民進黨執政後的經濟比前更悶?何以實質薪資仍然倒退16年?何以青年失業率較前更高?我們就此提出以下三點分析:

  第一、先來分析經濟悶不悶這件事,去年臺灣的經濟成長率1.5%,當年蔡主席十問馬當局的2014年,那年經濟成長還有4.02%,即使2013、2012年也在2%以上,若説那時經濟是悶的,那麼如今豈非更悶?若當時馬當局該被批判,如今蔡當局豈不更該深切反省?去年臺當局領導人選舉之所以會出現政黨輪替,就是民眾期待蔡當局能解決臺灣的困境,新當局執政即將一年了,以當年蔡主席十問馬當局的標準自省,能不戒慎恐懼嗎?

  第二、再來看當年蔡主席十問所提及的實質薪資倒退16年這件事,根據臺當局“主計總處”日前發佈的薪資調查報告,去年臺灣民眾總薪資成長0.62%,是近3年最低,這個微小的增幅根本追不上物價漲幅,因此出現實質薪資負成長0.77%,蔡主席十問的2014年,臺灣民眾實質薪資尚有2.36%的成長,兩相比較,今日尤苦於當年。

  有人或許會説:“我們薪資有成長就好,何必去管什麼實質薪資。”此言差矣,以1981年為例,臺灣民眾總薪資大幅成長20.7%,但這一年臺灣面臨二次石油危機,通膨率高達16.3%,薪資雖領得多,但由於物價變貴,花掉的也多,顯然,薪資成長兩成是虛胖,必須以物價平減後的實質薪資才能看出民眾購買力的變化,經物價平減後,1981年實質薪資增幅僅3.8%,這才是民眾的真實感受,實質薪資之重要於此可知。

  我們以2011年的物價為基期,平減各年薪資可以得出歷年實質薪資的概況,去年實質總薪資46,422元(新台幣,下同),還不及2000年46,605元,這意思是如今臺灣民眾薪資所能買到的東西還不如16年前,這是臺灣過去60年所未曾有的情況,情況之嚴重,不言可喻。

  第三、蔡主席當年十問當中也提到工作愈來愈難找,年輕人低薪的困境,而去年就職演説中提及“年輕人”更有9次之多,足見其重視程度,蔡英文在演説中表示: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臺灣處境,年輕人沒有未來則臺灣必定沒有未來。然而,日前就業調查報告顯示,去年20~24歲、25~29歲的臺灣青年失業率不降反升至12.62%、6.76%,換言之,政黨輪替後的青年就業並未改善。

  我們提出以上三問,並非故意苛責新臺當局,只是要提醒蔡主席當年在野時的理想,十問背後的理想與經濟藍圖跑到哪了?內臺當局行政院不能每遇困境就只會把“五加二産業“搬出來搪塞,我們不相信五加二産業是萬靈丹;事實上,”五加二産業“至今到底創造多少就業、帶來多少投資、有多少産值、産業關聯效果多大,從未有常規統計發佈過,如此模糊的産業概念,如此連統計都付之闕如的産業政策,我們還能寄望它解決經濟沉悶、工作難找、薪資倒退16年的問題嗎?恐怕很難。

  今年全球經濟雖有復蘇的曙光但仍有許多風險,尤其隨著特朗普強調“美國利益至上”的氣氛下,全球保護主義有捲土重來之勢,這一國際局勢的變化,對臺灣影響甚深,臺灣近半世紀之所以能崛起並躋身亞洲四小龍,皆得力於自由貿易,一旦保護主義之風吹起,其對臺灣的衝擊將是難以想像的。這恐怕不是“五加二産業”就能解決的,屆時臺灣實質薪資倒退20年都有可能。

  我們希望臺灣經濟更好,薪資能走出下滑的困境。誠如兩年前蔡主席十問馬當局,在未來3年裏,將有更多人也會拿這十個問題來問新當局,更會要求蔡英文兌現就職演説的承諾。須知,開大會喊口號是解決不了臺灣當前問題的,務實檢討“五加二産業”政策,並隨時檢討修正才是上策,而檢討修正必須有常規統計才行,否則一切皆屬空談。

  因此,當務之急是儘速建立“五加二産業”的常規統計,若連這點都辦不到,那麼所謂的檢討只是吹牛比賽、作文比賽,臺灣新當局的産業政策連成功的機會都不存在,3年後勢必又將再次政黨輪替,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盼蔡英文深思。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