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民進黨“去蔣化”自我安慰又開始了

2017年02月27日 10:5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上周,臺灣“立法院”通過臺灣校園應拆除蔣介石頭像的提案,臺當局“文化部長”亦下令中正紀念堂不再販售蔣介石相關商品,也不再播放蔣公紀念歌,臺灣“去蔣化”又開始了。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民進黨所謂“去孫化”、“去蔣化”的本質就是“去中國化”,但中華文化歷史的印記根植臺島,揮之不去。民進黨只好通過拆像、禁賣、“正名”等“小動作”在心理上求得自我安慰,不管民進黨如何“去蔣”、“去孫”,都無法改變兩岸是一家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

  評論摘編如下:

  每年“二二八”紀念日期間,綠營都會如條件反射般發動一輪“去蔣化”浪潮。尤其今年適逢“二二八”事件70週年,早有臺灣學者預料近日島內政局相當不平靜。果然,繼春節期間民進黨“立委”提出去除新台幣鈔票上的孫中山、蔣介石肖像後,上周以民進黨“立委”為首的“立法院”又通過校園應拆除蔣像的提案,日前臺當局“文化部長”亦下令中正紀念堂不再販售蔣介石相關商品,也不再播放蔣公紀念歌。

  民進黨自以為全面執政,可以為所欲為,但其越是大肆“消滅”孫、蔣“遺跡”,越是暴露其內心的恐懼和不安。孫中山、蔣介石是兩岸重要的歷史聯結,民進黨所謂“去孫化”、“去蔣化”的本質就是“去中國化”,但中華文化歷史的印記根植臺島,揮之不去。民進黨只好通過拆像、禁賣、“正名”等“小動作”在心理上求得自我安慰。

  也許有人不解為何臺灣有這麼多蔣介石銅像?當年國民黨敗退至臺灣時,各地紛紛設立“領袖銅像”,據説蔣介石本人亦為之不快。他曾在日記中寫道:“此實浪費招搖之事,以後應嚴禁在生前再建制銅像也。”

  然而,1975年他病逝後,當局發起“紀念運動”,短短幾年蔣介石銅像猶如雨後春筍般在島內公園、學校、政府機關內涌現。據統計,高峰時期臺灣一度共有四萬多座大小不一的蔣像。但隨著臺灣解嚴,不少銅像已被搬離,到2000年民進黨首度執政前已減少一半。而陳水扁執政後期大搞“去中國化”,蔣像、中正紀念堂自然成為綠營的眾矢之的。

  當時還發生一個小插曲:高雄市長陳菊下令拆除當地蔣像後,中風住院,此後全臺的“拆蔣像”風潮停歇了。時隔多年,民進黨再次執政,選舉的勝利令該黨早已忘卻當年“去中國化”所引發巨大民怨的教訓,其後果必是重蹈陳水扁被選民趕下臺的覆轍。

  民進黨上臺執政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目的就是徹底打垮國民黨,即使不能消滅,也要讓其無翻身之日。由此便不難理解何以蔡當局對國民黨黨産窮追猛打,目的就是要在物質、金錢方面重創國民黨。至於“去蔣化”、“去中國化”顯然就是要在精神、理念方面令國民黨崩潰,同時更企圖切斷兩岸歷史紐帶和民族情感,抹除臺灣年輕一代對於祖國文化的印記,讓他們忘記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

  然而,中華歷史文化已深入臺灣社會的肌理和脈絡,不管民進黨如何“去蔣”、“去孫”,都無法改變兩岸是一家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