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蔡當局註定只能“與民進黨派系共生”

2016年10月31日 16: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30日發表社論,細説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與民進黨內各派系的關聯。社論指出,蔡英文並不屬於任何民進黨的傳統派系,因此,蔡當局註定只能“與派系共生”。問題是,可以分配的位子再多,也難讓眾多派系人馬完全饜足。當蔡英文聲望不斷下跌,她勢必更難用威望來駕馭派系,而必須用更多的權位或權力分享來滿足派系的要求。屆時,蔡英文是否仍能充分掌握政權,或者她將變成名義上的共主,或者她將被迫任命自己不想要的“閣揆”?

  社論摘編如下:

  懸缺4個月的“中鋼”(編者注:臺灣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終於確定由原總經理翁朝棟內升。在此期間,前董事長宋志育退休,接任人選卻因民進黨派系競相推薦人選爭取無法擺平,而由臺當局“經濟部”政務次長沈榮津暫代,創下罕見紀錄。此一人事之所以久懸,與蔡當局和高雄市長陳菊各有堅持有關。

  據報道,蔡當局屬意的人選,是曾任中鋼董事長的江耀宗;而陳菊想要的人選,則是另一名與其配合度較佳、亦曾任“中鋼”董座的林文淵。由於林文淵個人作風爭議甚大,甚至介入前國民黨黨營事業臺苯的經營權之爭,蔡當局因此遲遲不願埋單;但為免觸怒陳菊,也不敢直接任命江耀宗接任。最後,蔡當局只好改派江耀宗接任高鐵,“中鋼”則由雙方妥協的人選翁朝棟出任。雖曰“妥協”,但翁朝棟仍是經“陳菊認可”而出線。

  除了“中鋼”人事,“中油”董事長陳金德也是陳菊愛將,曾任高雄市副市長。為求“敦親睦鄰”,當局對於在地“國營”事業的人事要尊重地方首長意見,本無可厚非;然而,原本屬於中央的事業人事權,竟要地方首長點頭才能敲定,實非尋常。陳菊是民進黨“新潮流”的元老,更是當今“菊係”龍頭,此一安排,就更難脫派系角力的影子。

  民進黨的派系,與民進黨的發展一直是一種“共生”關係。儘管民進黨幾度宣佈“解散派系”,事實上,黨內派系因為政治形勢而迭有重組或換血,卻從來不曾真正消失。這點,從今年3月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遭到“新潮流係”“除名”,即可見一斑。

  民進黨內的派系,和國民黨“由下而上”的地方派系本質不同,是成員基於理念或歷史背景的結合;經過多年演變,如今不少派系則變成是“人脈”的繁衍與分殖,因此才有眾多依姓氏命名的派系。例如,陳菊和賴清德都出身“新潮流係”,卻因多年經營的政治實力,擁有各自的派系;其餘如謝長廷的“謝係”、蘇貞昌的“蘇係”、遊錫堃的“遊係”,陳水扁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時有“主流聯盟”,現在則有“一邊一國連線”。

  但萬變不離其宗,這些派系多半仍與民進黨的傳統派系相承。唯一的例外,是蔡英文在黨內逐漸定於一尊,但蔡英文並不屬於任何傳統派系。畢竟,在民進黨從在野到第一次執政的過程,蔡英文始終是一個“局外人”。蔡英文在取得政權的過程中,得力於 “新係”的助力甚多;一直到蔡英文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所謂“英係”才正式以組織化的型態出線。

  所謂的“英係”,其實是基於利益與風格向實力靠攏的結合,缺乏革命感情與意識形態的根深底蘊,也缺乏地緣或人脈的緊密關係;也因此,蔡當局註定只能“與派系共生”。“派系共生”原仰賴三大支柱:一,是領導者與黨內的淵源及革命情感,二是權位的交換,三是領導人的威望。蔡英文缺了其一,只能靠權位和威望來羈縻。例如在“立法院”龍頭之爭,蔡英文強推自己屬意的蘇嘉全為“院長”,搭配“新係”的蔡其昌,就是結合威望與權位的範例。

  問題是,可以分配的位子再多,也難讓眾多派系人馬完全饜足。甚至可以説,位子越多,因為分配不均而引發的反彈還可能更大。為此,蔡當局只好拼命製造“新位子”,除了先前傳出的“中央三級機關首長”、監委提名和外交官資格放寬,連二級政務次長、三級機關副首長也欲染指。

  政治上的攏絡手段,除了權位分配,還有權力分享。例如,臺灣地區領導人召集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納入非名正言順的陳菊和邱義仁,就是在借重派系力量來鞏固政權。問題是,當蔡英文聲望不斷下跌,她勢必更難用威望來駕馭派系,而必須用更多的權位或權力分享來滿足派系的要求。屆時,蔡英文是否仍能充分掌握政權,或者她將變成名義上的共主,或者她將被迫任命自己不想要的“閣揆”?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