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民進黨面臨“窩裏反”困境

2016年09月12日 08:4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民進黨當局執政100多天,抗議四起,民調急跌,藍營憤懣不用説,就連深綠也跳出來“開撕”了。“獨”派大佬辜寬敏近日表示,希望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只做4年,別尋求連任,因為“過去兩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都當8年,下臺都不好看”。

  大佬“逼宮”

  辜寬敏接受臺灣《聯合晚報》專訪時,批評民進黨當局沒有具體的兩岸政策,蔡英文維持“中華民國”這塊招牌,是不得已,且“並非是多數臺灣人民所要的”。二戰後許多殖民地都已獨立建國,唯一身份不明的只有臺灣,“要維持現狀到哪一年?”

  辜寬敏的意思很明白,就是理解“維持現狀”的苦衷,但不贊同蔡英文止步於此,應該有“獨立”的時間表,才算是有“具體的兩岸政策”。而若蔡英文繼續“蹉跎”,就不要再尋求連任了,因為“獨”派4年後不會再支援。

  辜寬敏的話,與其説是出於長輩的關心,不如説洩露了深綠對蔡英文的不滿。民進黨此次奪權,“維持兩岸現狀”的口號功不可沒。但深綠其實對這個口號很惱火,選舉時為“大局”著想才勉強相忍。現在民進黨既已上臺,且施政飽受批評,“獨”派終於等到“一吐為快”的機會。

  臺灣作家桑品載在《中國時報》上撰文稱,“獨派”有幾個超級大佬,他們都老了,沒實際職權,但對民進黨有指導性影響力。蔡英文當選,他們動員“獨派”支援,但他們密切注意蔡英文的施政作為。政壇有蔡英文被“獨派”綁架的説法,拿著綁架繩子的主要是這些人。蔡英文上任100多天,民意支援率大幅下滑,人民的不滿是因她政績乏善可陳;“獨派”則另有不滿,就是認為她不夠“獨”。

  綠營心聲

  趁機發難的綠營大佬不止一個。“獨派”大佬、“總統府”前資政吳澧培日前接受島內電臺專訪時表示,“行政院長”林全已不適任,在經濟上“沒作為、非常保守、也沒有領袖魅力”,蔡英文應立即撤換林全,“林全絕對用不得,絕對要下臺,林全不下臺,蔡英文沒有明天!”

  吳澧培還説,蔡英文任用的都是前朝的人,根本是“請鬼拿藥單”,不可能有改革;尤其“外交部”“國防部”及陸委會的3名負責人都是主張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與蔡英文的“維持現狀”不同,“理念不合,怎麼期待為你打拼?”吳澧培説,他曾和侄子、“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討論李大維的人事安排,但吳釗燮力挺李大維,不認為綠營有適當的人可以做“外長”,之後他就和吳釗燮“絕交”,“完全不講話了。”

  “臺獨”社團“臺灣客社”社長張葉森則聲援説,“吳澧培的言論,就是綠營的心聲”,他們對蔡英文期待很深,林全應該多到基層走走,“有‘獨’派大佬的社團,因為不景氣募不到款,不得不倒閉,連我們社團募款,至今也是募不到一半。”

  臺灣《中國時報》指出,蔡英文當局民調下降,深綠陣營認為原因出在任用“偏藍”官員,包括“外交部長”李大維、“勞動部長”郭芳煜、“國發會”主委陳添枝、陸委會主委張小月等人,在“獨派”眼中屬於“偏藍”的“閣員”,他們被深綠認為是“失敗的怪胎”,必須走人。《聯合報》援引民進黨黨內幕僚的話透露,不少綠營及“獨派”人士對蔡英文上臺後不用自己人,早就看不慣;林全不是民進黨人,內閣又用不少藍營的,金融銀行部分綠營一個也不用。

  積重難返

  實際上,蔡英文在教育、文化等關乎推動“文化臺獨”的關鍵部門,都任用了深綠人士。但“獨”派顯然並不滿足。而不論是“外交部長”還是陸委會主委,兩岸言論從未超出蔡英文的框架,卻被“獨”派指為“主張一中原則”。

  “林內閣,節哀。”島內名嘴唐湘龍評論稱,林全雖然側身綠營甚久,但似乎不了解:匹夫無罪,“非綠”其罪。“閣員”們更不了解“不夠綠,就不是綠”。在政治實務上,“在野要裝淺綠,執政要裝深綠,這是鐵律。”

  唐湘龍認為,“蔡英文的意識形態施政即將進入深綠政治階段”,這是宿命。深綠綁架蔡英文的時間點到了,不只林全,蔡英文也必須低頭。

  “美麗島電子報”的評論説,深綠反撲,是為了“馴服”蔡英文。“大選”後,“一切先容忍,不要影響蔡英文選情”的因素消失後,眼看蔡英文民調正走向“無量下跌”,國民黨會不會反撲?讓許多深綠人士憂心忡忡。這種“綠色躁鬱症”“窩裏反”,將是蔡英文的心腹大患。

  蔡英文面臨的是兩難局面。如果聽從深綠召喚,臺灣將滑向民粹深淵,經濟和兩岸關係都將徹底無解;如果想讓深綠乖乖閉嘴,就得拿出讓人信服的執政成績單,而蔡當局執政乏善可陳,底氣已經不足。

  民進黨的執政究竟是為獲取深綠支援,還是為了臺灣民眾的福祉?理論上説,政治騙術註定無法持久,經濟民生才是王道。但不論是民進黨的傳統還是蔡當局的既有政策,都未脫政治操作優先的思路,且這種思路剛在“大選”中大獲全勝。因此,很難指望支援率下滑能令民進黨改弦易轍,反而深綠“窩裏反”致使民進黨重走舊路,才是高概率事件。(記者 王平)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