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北市長柯文哲的民主現世報

2016年06月27日 09: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北市長柯文哲上任至今超過一年半,他挾高人氣當選後,意氣風發,由四大弊案到立馬拆除公車道,又大舉擴建自行車道,無日沒有勁爆話題,結果一個大巨蛋體育館延宕至今,已成為動輒得咎的騎虎之勢,當年正義凜然要打倒奸商,如今落得既沒臉回頭認錯,又無法面對一旦解約如何處理行政與財務責任的困境。

  臺灣《新生報》26日社論指出:在這個當下,明年8月將在臺北舉行的世界大學運動會,不但多處場館進度引爭議,擔任副執行長的北市體育局長洪嘉文日前又請辭他去,柯文哲的市長形象,可説已經完全破産。

  柯文哲現象是近時選舉民主的一個新潮流,許多地方或國家層級的選舉,都出現素人或非典型的候選人。而且他們常常爆出冷門,打敗傳統政治人物而當選,這當然反映出長久以來的民主選舉制度困境,也就是儘管選前的美麗願景説的頭頭是道,選後卻難能兌現所許,甚至只照顧黨派利益,罔顧多數民眾福祉,因此如果有另類人選,當然令人耳目一新。一般人想,傳統政治人物不過是謊言政客,何不就選個不同典型的人選。

  還有一個造就此一潮流的因素,就是網路時代的社會結構丕變。人們高度倚賴網路的訊息,也以網路形塑自己的認知與觀點,這些所謂的“市民社會”成員,都熱心於各種事務的針砭議論,對於過去的傳統媒體沒有信心,甚至心存鄙夷,因此往往一呼百諾,造成風潮,也就自然容易對形象清新,其實是幼稚天真的所謂“素人”政治人物大力吹捧,造就出各式各樣的“柯文哲們”。

  前時發生洪素珠辱罵老榮民事件,由於洪素珠自稱公民記者,造成對公民記者的撻伐,也引起一些公民社會組織不要因此污名公民記者的呼籲。這正是當下網路時代所造就的公民議論問題。其實許多所謂的公民記者,也就只是關心社會議題的一般市民,許多時他們很熱心,有時是過度熱心,對於一些特定議題的過往今來,其實是認知有限,卻總要拼命發表意見,而且多是正義凜然,遇反對就“網攻”,他們只要權利,卻沒有責任,如果議論出現錯誤,甚至造成紛爭,便一走了之。

  傳統的媒體記者,就算多麼不濟,至少他們隸屬於一個媒體組織,負有一定的法律責任,也有生計壓力,還不至於虛構事實,妄議是非;而過去一些資深的新聞工作者,不但對於議論之事敬謹將事,新聞工作也是他們終身名聲之所繫,許多對他們的獎勵,也代表著社會的一種肯定。當然可嘆的是,由於網路議論空間的勃興,傳統媒體遭逢市場萎縮壓力,漸失去過往對於社會議題的輿論地位,代之而起的所謂“網民”與“公民記者”,這也正是今日諸多“柯文哲們”的“造王”者。

  為今之計,柯文哲當然是勉力解決問題,但是金錢浪費、時間虛耗,對社會的傷害已經造成,更難以彌補的,是讓更多人對於民主選舉的負面認定。柯文哲過去的人生經驗,主要是考試讀書,取得證照,也常以過去行醫的SOP解決一切問題為傲,甚至説出自己哪出身,智商多高的幼稚兒語,其實政治是可能的藝術,絕非簡單的是非答題,就算是醫術,也有高明的藝境,絕不是把一個病人急症去除,送出醫院就算成功,以我們聽聞柯文哲在臺大醫院的風評,也很懷疑他是一個真正周道其事的醫生。

  柯文哲的失敗例子,或使我們看到當今民主制度的困境,如何解決確實尬乎其難,但至少對於過甚其事的網路議政或公民記者,可以休矣。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