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紀欣:蔡英文須化解外界的“臺獨”疑慮

2016年06月27日 07: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25日刊載臺灣《觀察》雜誌社社長紀欣的文章,分析蔡英文當局上臺後,人事、政策、經濟政策、“對外關係”、兩岸關係等方面的舉動及産生的影響。紀欣認為,蔡英文當局若想在勢不可擋的兩岸融合進程中扮演關鍵腳色,當務之急是先解除外界對她是“鐵桿臺獨”、民進黨是“臺獨黨”的疑慮。

  評論摘編如下:

  蔡英文就職滿月民意支援度超過6成,林全“內閣”則只有3成多。其實,不論是人事任用或政策實施,蔡英文都是操盤者,因此,兩個民調的差距並不具有意義。

  先説人事,不僅所有“內閣”人選都是蔡英文欽點的,她任命“中研院院長”、更換“國營事業負責人”更是出手明快,不避嫌地分封酬庸,足見她行事作風獨斷,這一次“綠色執政”不僅全面,還會很徹底。基此,也就不必對懸而未決的海基會董事長人選抱有任何冀望。

  論及政策,臺當局“教育部長”一上臺就宣佈廢止“課綱微調”,“行政院”也立即撤銷對“太陽花學運”份子的控告,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又斷然否決馬英九赴香港的申請,哪一件事不是蔡英文直接下的指導棋?

  平實而言,藍綠選民在過去一個多月都過得不安寧。一是新當局可能將進口美豬、重啟核電廠,這些政策上的驟變,搞得綠營大嘆政治人物騙選票。二是上千名軍公教人員在年金改革會上抗議當局拿他們祭旗。三是洪素珠侮辱老榮民影片上傳事件,讓社會驚覺“仇中”效應會造成族群對立、社會裂解,這不僅使“內部和解”破功,也讓“轉型正義”成了政治鬥爭的代名詞。

  至於拼經濟,新南向政策被臺灣學界業界紛紛唱衰,尤其,大陸已表明,若一個中國原則不能得到維護,對臺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會有不利影響,臺灣要加入TPP、RCEP等組織談何容易?經濟起不來,薪資漲不了,勞動條件無法改善,人才外流還會加快,連空服員都走上街頭罷工了。

  在“對外關係”上,新當局全面向美日輸誠,蔡英文也在撒下大把銀子後如願去了巴拿馬並過境美國,但這並不保證臺灣能守住22個小邦交國,也不保證國際空間會擴大。原因很簡單,儘管“以臺制中”是美國不想放棄的戰略目標,但隨著大陸快速崛起,美國領先的優勢在日益縮小中,美國豈敢在臺灣這一個中國的核心問題上動太大手腳?

  誠然,陸委會與大陸國臺辦、海基與海協之間的業務停擺,已造成兩岸關係停滯不前,甚至呈現冷對抗局面,這對兩岸執政當局都不利。不過,經過8年的和平發展期,兩岸關係早已成為兩岸人民及社會全方位的關係,當前官方少有來往,民間交流互動卻頻繁密切,這説明兩岸關係不可能發生大的逆轉。尤其,大陸對臺政策已把青年工作當作重點,希望做到讓“臺灣青年更有感”,而愈來愈多的臺灣年輕人,不論其政治立場如何,會為了自己的前途,在大陸各地求學就業成家,兩岸關係從量變走向質變已指日可待。

  蔡英文當局若想在勢不可擋的兩岸融合進程中扮演關鍵腳色,當務之急是先解除外界對她是“鐵桿臺獨”、民進黨是“臺獨黨”的疑慮。這可從以下幾件事情著手:積極處理黨代表所提黨綱修正案;停止推動“文化臺獨”;刪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對陸配及陸生的歧視性條款;讓屆滿三年的兩岸服貿協議生效實施。(紀欣,作者係臺灣《觀察》雜誌社社長)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