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島內機場大戰 政治拉不動飛機

2016年06月27日 07:0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你飛臺北嗎?那得帶上游泳圈、扇子、手電筒。”臺北的朋友在電話中調侃。進入6月,臺北桃園機場不得安寧,淹水、斷電、漏雨……臺灣新當局順勢撤了機場“前朝”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可是,行李的傳送帶又不轉了,行李分揀系統停擺,旅客找不著行李團團轉。無論舊董事長還是新總經理,機場一律不給面子,三天兩頭出麻煩。

  更麻煩的是,民進黨執政的桃園市、臺中市、高雄市趁桃園機場之危一哄而上,都向新當局要機場,有的要權利,有的要升格,有的要擴建,搶機場大戰在這些市長們之間展開。

  桃園不讓機場成“租界”

  臺灣最大的機場位於桃園市,民進黨執政後“去蔣”,將過去的“中正”機場以地為名改為桃園機場。今年入夏,桃園機場變身“水上機場”後,機場給出的解釋是,機場周邊地區下了2個小時的雷暴雨,機場旁邊的埔心溪溪水暴漲,倒灌機場,且水中夾雜大量垃圾與浮木,造成排水障礙。因此,改善埔心溪防坡堤和閘門是關鍵。

  埔心溪防洪設施歸桃園市管轄,民進黨籍桃園市長鄭文燦聽聞此言不幹了,反擊稱“埔心溪未有溢堤狀況”,機場淹水責任都在機場,“工程排水未臻完善,又逢急驟雨,造成排水溢流。”這還沒完,鄭文燦順勢提出,既然機場在桃園,彼此影響,管理部門應設置一個機場與桃園的平臺,共同解決機場的問題,包括防災、交通、安全、通關、檢疫等,再也不能讓機場在桃園“租界”下去了,“已經到了該改變的時候”。

  機場不同於一般的地方管理,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過去桃園機場歸屬臺灣交通部門,是“中正國際航空站”,馬英九任上,航空站改制為股份制的公司,希望市場化為機場帶來新的發展和運營模式。現在機場水深火熱,有人支招請外國團隊來管理;有人稱要全面民營化,管理部門不介入經營;現在桃園“地主”又出來要“管轄權”,機場管理的藥方一時開不出來。

  臺中升格為“國際機場”

  桃園機場淹水,臺中市先以備援機場為名出師,市長林佳龍對外宣稱,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分散桃園機場的風險,就不能忽略臺中。即使不遇暴雨等突發情況,桃園機場的承載量也到極限,投入建設臺中機場正當其時。他聲稱臺中市大動作爭取機場升格絕非趁人之危,而是“我們幫桃園機場解圍”。

  很快,臺中市透露,臺當局已拍板定案臺中原有的清泉崗機場升格為“臺中國際機場”,交通管理部門將投資興建跑道及停機坪,擴建機場設施。臺中市也將投入配套建設,包括道路、地鐵、輕軌等,將來機場到市區的車程將由2.5小時縮短為1小時。

  臺中清泉崗機場原為軍用機場,因在淮海戰役中陣亡的國民黨中將邱清泉得名,曾是駐臺美軍的基地,2004年才轉型為軍民共用的機場,2010年擴建,2013年啟用第二航廈,現在又升格為“國際機場”,可謂三級跳。清泉崗機場幾年內大發展,其實得益於兩岸因素,因為大陸游客喜愛的日月潭、埔裏、溪頭、杉林溪等景點都在臺灣中部,這提升了清泉崗機場的市場潛力。只是不知民進黨籍的臺中市市長,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有何考慮。

  高雄拿“南向”説事兒

  高雄多年來一直在爭取擴建機場,這次卻讓臺中市跑贏了,火爆的高雄當然不肯罷休。在臺北的高雄政治人物聯合召開記者會,聲稱:“不反對臺中變國際機場,但臺中還在準備中,高雄早已準備好。”這話也並非全是造勢,高雄小港機場的確比臺中的機場資格老,是臺灣的第二大機場,從上世紀60年代就轉型民用,但因為小港機場位於市區,跑道不夠長,不能起降新型號的大型飛機,再加上有噪音管控,實行宵禁,整夜不能起降,限制了機場的發展。高雄一直在爭取臺灣交通部門的支援,一是遷建機場,二是增加可起降的航班。

  此次,高雄又拉著蔡英文“南向政策”的大旗説事兒,稱現在落實蔡英文的政策是要務,交通部門應該響應“南向”,把臺北南飛的航班撥到高雄來,否則中南部的人要去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還得先乘高鐵北上,如果從高雄走,省時省錢。如果桃園機場過度擁擠,又不重視小港機場,就是忽略南部,是“天龍國(指臺北)思維”。

  政治拉不動飛機

  對於民進黨籍市長們的這場爭搶,臺灣輿論指出,高雄要遷建機場,可現有的機場還沒飽和,容量600多萬人次的小港機場,平均每年只進出400多萬人次。説到航線分流,更要算經濟賬,曾經有航空公司從高雄飛美國,因旅客太少而最終停飛。至於不確定的“南向”,倒真不如兩岸航線更實惠,高雄自2008年起陸續開通直飛杭州、深圳、上海、福州、長沙、北京等航線,提升了小港機場的運營業績。

  雖説當下民進黨當家,民進黨籍市長們能夠呼風喚雨,但拉動飛機的還是客源,而非政治。臺交通部門指出,臺灣已有17個機場,除桃園機場外,多數都使用率偏低,全在虧損中。僅臺北、臺中、高雄的3個機場營利,主要收入也非起降費,而是場租。航空公司不管你“南向”不“南向”,有旅客才會起降。

  對於這場機場大戰,有“老民航”投書媒體一針見血:應多些專業考量,跨越政黨,儘量避免淪為派系分贓或空降酬庸的惡性輪迴……(記者 陳曉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