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創新、人才與臺灣的經濟危機

2016年03月11日 08:1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1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距離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就職,只有兩個月多的時間而已,等待她的,恐怕不只是支援民眾的歡呼而已,而是棘手的兩岸問題與經濟問題。兩岸問題,其實相對單純,就看蔡英文如何回應“九二共識”這個議題而已,比較複雜的反而是經濟問題。臺灣的經濟問題,可以説是多年的沈痾,不是嘴上喊一喊五大産業或類主權基金就可以迎刃而解。

  臺北市長柯文哲這一次到美國舊金山訪問,提到要學習舊金山,讓臺北市“成為整個華人世界,創新最多的地方。”柯文哲認為,創新多的地方、公司就多,公司一多,失業率就下降,這就是舊金山的經驗。然而,老實説,這不是臺北市的問題,而是整體制度的一個問題。

  創新靠的什麼?答案大家都知道,就是人才。我們如果回顧臺灣的經濟發展歷程,所謂經濟奇跡的背後,也是人才。然而,最近企業界都在高喊臺灣五缺,其中一項就是缺人才。臺灣現在不僅是人才流失,而且補充不及,這就是制度面的問題。

  臺灣為什麼留不住人才?道理很簡單,大陸現在正積極發展電子産業,尤其是電子産業,而最快的方法,就是並購或向臺灣挖角。向臺灣挖人才,其實就是以金錢來換取時間與技術,縮短學習曲線。過去奇美與群創合併時,數百人被挖到大陸設面板廠,最近半導體業也面臨同樣的狀況。我們認為,不能怪這些到大陸工作的人才,因為這些人在臺灣的效用是遞減的,再等下去,未來可能就沒價值了,而在大陸卻還可以為自己創造更高的價值。

  蔡英文説要發展五大新興産業,但産業板塊的移動、新聚落的建構、新營運平臺的成立、乃至新市場掠奪,都是靠人才去執行,但這些都需要10年以上長時間的培養。尤其是教育體制,更要配合産業發展來佈局。但我們看臺灣這20年來,普設大學,而社會科學竟然增加的比自然科學還要多,造成發展與教育的失衡現象。

  最後要談的是社會風氣。臺灣所得還只是中高,卻一昧強調公義,而忽略了誘因的重要性。過去的臺灣經濟奇跡,與強大的誘因體系有很大的關係。過去幾年,社會為了租稅公平,結果將員工分紅辦法、按照票面額課稅、鼓勵研發減稅、現金投資抵稅等等激勵措施完全改掉,其結果就是造成臺灣失落的15 年。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結果是薪資不成長,變成了一種均貧。

  文章最後説,臺灣當然需要創新,這是必需要走的一條路。但只講五大産業或類主權基金,只是舍本逐末,徒然浪費資源,更可怕的是,延誤發展的時機。我們期待臺灣新領導人就職之後,能從制度面著手,為奄奄一息的臺灣經濟輸入氧氣,那才是臺灣之福。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