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蔡英文的“類主權基金”泄了底

2016年03月10日 10: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當選人蔡英文的經濟政策之一就是成立所謂的類主權基金,其實説穿了,根本就是想拿“主權基金”這種時尚用語來包裝而已。其實,這根本不是類主權基金,就是一般的投資基金而已,只是看規模多大以及臺當局出資比例多少而已。這種基金,現在的臺當局就已有“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其前身也就是曾經投資宇昌的開發基金。

  臺灣《中央日報》10日發表評論指出,2010年臺當局制訂“産業創新條例”,明定設置“國家發展基金”,基金來源除公共財政撥款外,其作業剩餘得循預算程式撥充基金,至於用途,其中主要一項即是“配合産業發展策略,投資于産業創新、高科技發展、能資源再生、綠能産業、技術引進及其他增加産業效益或改善産業結構有關之重要事業或計劃。”這不就是蔡英文所提的類主權基金嗎,即使産業範圍都可以包括在內!唯一的差別,就在於蔡英文的想法裏想要引進境外的資金而已。

  蔡英文的幕僚説類主權基金的功能是要補強“國發基金”功能,但問題是二者的功能幾乎一致,而且都是動用公共財政,都是納稅人的錢,唯一差別,就只在於私人資金而已。由此可知,蔡英文的“類主權基金”,其實是想引進私人資金進來,這也是不得不然。

  以目前有主權基金的國家來看,資金主要來源是來自於天然資源與外匯存底,而且都是由政府主導。然而以政府目前的財政情況來説,如果要全部動用國庫,必然會排擠到其他的預算,即使舉債,未來要負擔利息,且投資風險難料,並不算是好的構想。因此,蔡英文及其幕僚才會想到引進私人資金,而且根據目前的發言,不僅引進的民間資金過半,還包括本土與外資資金,而且不排除由國際專業團隊經營。此一構想,聽似有理,實則為一悖論。

  為什麼要成立主權基金?有些國家和地區是為了讓資金能夠得到更有效率的應用,尤其是一些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但以臺灣來説,主要的目的當然是配合産業政策。蔡英文選定五大産業也是基於同樣的邏輯思維,然而,既是配合臺當局産業政策,則不宜交給外部團隊來經營。以外部團隊來經營主權基金,尤其是國際團隊,必然會有代理人的問題。臺灣産業的發展,是長期的戰略考量,但經營團隊的考量則是短期的獲利,可以説是完全不同的出發點。

  然而,如果交由臺當局來主導,例如“國家發展基金”,則無法引進私人資金,因為私人資金重視的是獲利,不是産業戰略。而且,再説得實際一點,民間根本不會信任當局的操作。由此可知,要引進私人資金,就必然會由私人經營,而由私人經營,又必然違背設立主權基金的原意。

  更讓我們憂心的是,所謂的民間資本,只是財團的掩飾而已。一旦財團參與其中,必然不會放手不管,勢必會影響投資決策,到時候,基金反而成了財團的工具。

  我們奉勸蔡英文,現在不必急著釋放這類訊息,尤其是經濟政策,還是多做深入研究探討再發言,以免還未上臺就讓自己泄了底。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