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天然獨”?既非“天然”也不夠“獨”

2016年03月01日 14: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的文章,分析所謂“天然獨”的説法。龐建國認為,“天然獨”並非天然生成,而是後天養成的。“天然獨”的聲勢恐怕沒有想像中那麼龐大。“天然獨”是一個被放大的迷思,其實質既非“天然”,也不夠“獨”,反對“臺獨”的人士不必懷憂喪志。時間會告訴我們,什麼才是“天然”。

  評論摘編如下:

  自從蔡英文説“臺獨”是臺灣年輕世代的天然成份之後,“天然獨”的説法開始流行起來,蔡英文的勝選更讓許多人認為,“天然獨”已經是臺灣政治生態無可挽回的大勢。這種現象讓反對“臺獨”的人士憂心,也導致海峽對岸某些網民的激越響應,喊出“和平統一已無可能,兩岸終須一戰”的論調。其實,進一步解析所謂“天然獨”的現象,其中有著不是“天然”也不夠“獨”的成份,需要厘清。

  首先,“天然獨”並非天然生成,而是後天養成的。從李登輝到陳水扁,修改課綱,變更用語,在臺灣的歷史教育中撒下“媚日去中”的種子,是大家都曉得的事情。馬英九未能趁聲望崇隆之時“撥亂反正”,使得扭曲的路徑一路延伸,造就了認知上容易“恐中”和“反中”的年輕世代,這是“人為”,不是“天然”。

  其次,學理告訴我們,民族主義或敵我意識通常是建構想像的結果。馬當局除了在歷史教育方面後知後覺之外,處理兩岸關係也不夠自信從容,在機會和威脅的評估上,過於戒慎恐懼,不敢大開大闔。謹小慎微的施政基調無以號召臺灣的年輕人,用更積極正面的態度看待兩岸的往來和連結。這種施政路線上的失當,也屬“人為”,並非“天然”。

  再者,臺灣年輕世代的主體意識已經不是傳統的“臺獨”主張。傳統的“臺獨”主張想要根本否定兩岸之間有著血緣和文化上的連結,要求改掉“國號”、換掉“國旗”。今天臺灣年輕世代的主體意識並不會否認本身血統和文化的根源,不熱衷於更改“國號”。這種主體意識或許缺乏“立足臺灣,胸懷中國”的器識,但已經不是傳統“臺獨”的主張,也不具備為了追求“獨立”而拋頭顱的熱情。

  最後,“天然獨”的聲勢恐怕沒有想像中那麼龐大。大部分的年輕世代在這次選舉中將票投給了蔡英文,但未必是因為政治立場追求“臺獨”,而是對於馬英九施政成績的不滿,對於本身前途茫茫的憤怒。

  當然,揭穿“天然獨”的人為實質和消減其中“獨”的份量,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正視臺灣年輕世代當中,普遍存在的“恐中”和“反中”心理。只是要指出,“天然獨”其實是訊息扭曲下的産物,需要靠更通暢的訊息交換和直接接觸來化解。讓兩岸的年輕世代通過網路和實體進行更頻繁的交流,他們會磨合出“不打不相識”的火花,這,才是“天然”。只要大陸繼續改革開放和成長髮展,大趨勢會讓臺灣的年輕世代更務實地理解兩岸關係應該何去何從。

  “天然獨”是一個被放大的迷思,其實質既非“天然”,也不夠“獨”,反對“臺獨”的人士不必懷憂喪志。只要大陸方面劃好接受“一中原則”和反對任何形式“臺獨”的紅線,然後,立場堅定,態度淡定,善用手中籌碼,從容應對綠營執政後的兩岸關係。時間會告訴我們,什麼才是“天然”。(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