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島內紀念抗戰傳雜音 有人認賊作父

2015年07月02日 09:21:00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字號:    

  已經10多年了,臺灣每逢光復節、七七事變、日本宣佈投降等抗戰紀念日,都是民間舉辦活動,臺灣當局鮮有動作。今年,在全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的大背景下,臺當局也有系列紀念慶祝活動,但卻被一些雜音干擾,引起臺灣媒體和有識之士的警惕與批評。

  涂掉“飛虎隊”戰功標誌

  此前,作為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的一項活動,臺空軍在新竹空軍基地展示了彩繪戰機,戰機上彩繪了抗戰時期“中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飛虎隊)”的鯊魚頭標誌,並繪有16面日本國旗,象徵被擊落的日機數量。臺空軍方面當時表示,展示彩繪戰機是為了紀念先賢先烈偉大的愛國情操,同時也為了還原歷史真相,以彰顯中國空軍參與抗戰的歷史意義。

  但6月30日,臺軍方發言人證實,“在外界有不同看法的情況下”,臺空軍已下令“處理掉”彩繪戰機上的日本國旗。據臺灣媒體報道,這個“外界”來自“日本的關切”。有臺灣媒體痛罵“軟骨頭的軍人”,署名“高山1227”的臺灣網友留言:臺灣人真可憐,平時無論做什麼,都得看美國人眼神行事。居然連辦個活動,都要看日本人的眼神,真是一種悲哀。

  更悲哀的是,臺灣知名主持人鄭弘儀近日在主持節目時,稱自己的父親在二戰時就是臺籍日本兵,他居然説:“現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想過我爸爸的感受嗎?當時的中國軍隊打的是包括臺灣在內的日本,美國軍機轟炸臺灣,這都是與我爸爸為敵。現在這些人慶祝他們贏了,那你覺得我爸爸的心情怎麼樣?何必紀念呢?”

  鄭弘儀把自己的爸爸説成了日本人,事實是,經過50年的殖民統治,臺灣只有2%的家庭是“皇民”,日本從來沒有把臺灣人當日本人,而是“清國奴”,鄭弘儀的父親雖然是日本兵,但不能比照日本軍人享受撫恤金,因為他是臺籍。鄭弘儀的父輩被視為奴才、炮灰,自己卻認日本殖民統治者為父,臺灣《旺報》發表評論指出,鄭弘儀搞錯一點,不是所有臺灣人都想當日本兵,否則就不會出現像簡大獅、羅福星等偉大的抗日烈士,難道羅福星的後人不能紀念他們偉大的抗日爸爸嗎?

  對殘酷的殖民統治“無感”

  臺灣一位資深媒體人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鄭弘儀的“雜音”在臺灣代表一些人的看法,在臺灣當局越來越淡化和模糊那段殖民歷史的情況下,時下不少人看到的只是日本的時尚、溫泉、現代文明,而對日本在臺灣曾經殘酷的殖民統治完全“無感”。“你看臺灣那麼多的日本老房子被修好了,甚至耗鉅資,請日本專家來修,但抗戰的歷史遺跡卻無人問津,全臺灣沒有一處抗戰紀念館,這就是臺灣的現實。”臺灣歷史學者戚嘉林今年6月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在對歷史缺乏了解的情況下,臺灣有一個怪現象,只怨恨祖國拋棄臺灣,卻不痛恨日本千里迢迢侵略臺灣的不公不義。當時臺灣只有300萬人,日本從北部上岸後,在4個月內,殺了1.2萬人,傷了2、3萬人……”

  對於臺灣有關抗戰歷史的“雜音”,接受記者採訪的資深媒體人分析,一是因為自李登輝始,“臺獨”勢力刻意切割兩岸的歷史,將臺灣引向“媚日”的方向,他們靠教科書、影視、輿論,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塑造扭曲的歷史觀;二是臺灣當局心存聯合美、日為籌碼向中國大陸喊價的盤算,不敢理直氣壯地正視歷史,放任“雜音”漸強,視聽混淆。

  兩岸都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臺灣的一些政治人物還把目光鎖定在“主戰場”和“誰主導”這些恩怨上,這種偏狹的視角只會延續爭端,而不利於兩岸正視共同的歷史與命運,攜手創造和平發展的明天。況且,臺灣《旺報》近日提出一個大問題:在美國默許下,日本正在中國周邊構築隱形之墻,若民進黨明年執政,日本應會提升與臺灣的合作,將臺灣這塊“最後的圍堵拼圖”補齊。面對東亞地緣政治的改變,臺灣何去何從,必須慎思。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