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戚嘉林:傳承抗戰中國記憶 結束敵對情結

2014年09月05日 10: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同盟國在東京灣美軍“密蘇裏”號軍艦上舉行受降典禮,日本當局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為了紀念抗日戰爭的勝利,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于1946年4月決定將9月3日訂為“抗戰勝利紀念日”,並續于1955年以“抗戰勝利紀念日”為軍人節。香港中評社9月5日對此發表評論,文章摘編如下:

  今年紀念“抗戰勝利紀念日”尤具歷史意義,因為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於今年2月立法訂定以每年的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故今年9月3日上午,大陸高規格舉行首次法定的抗戰勝利紀念日活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等7名中央政治局常委與首都各界代表,參加在北京蘆溝橋旁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的官方紀念儀式,香港與澳門特區政府同步舉行官方紀念儀式。在臺灣,馬英九偕“五院院長”主持中樞秋祭並首度祭拜遠征軍,“新中華兒女學會”則舉辦“抗戰勝利紀念日研討會”。因此,今年9月3日,不但是中國大陸立法設定以來首次舉辦抗戰勝利紀念日的紀念活動,也是65年來兩岸四地首次分別共同以9月3日這一天,舉辦紀念我們中國人在抗日戰爭中英勇反抗外敵入侵並取得勝利的活動,這是具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回首日本侵華,是自1894年甲午年始,1937年盧溝橋事變則是發動全面的侵略戰爭,直至1945年戰敗,整整50年。在日本人侵華屠殺蹂躪的50年中,是不分你是江蘇人、湖南人、四川人、或臺灣人?是不分你是國民黨、共産黨、青年黨、還是無黨籍?只要你是中國人,就是日寇屠殺蹂躪的對象。即使是被日本殖民長達45年之久的臺灣也是一樣。當時,日本殖民者在臺灣稱臺灣人也是日本人,大肆宣傳“日臺一體”,但是太平洋戰爭日軍在馬來西亞登陸作戰時,被徵召參與戰鬥的臺灣人是軍夫,當時臺灣人連當兵的資格都沒有,在與日軍一起參加登陸作戰時,臺灣人軍夫是沒有配發武器,而是在戰場上兩手空空幫日本士兵抬彈藥的,這是多麼殘酷!這就是亡國民的悲哀。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半個世紀中,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王朝,但也摧毀了中央威信,致使軍閥割據,使我國長期陷於分裂狀態。因此,在反抗外敵入侵的過程中,民意分散無力,但抗日戰爭改變了此一情況。日本殘酷的侵略,激起中國人的現代民族意識,喚起中國人以血肉之軀築起了保衛祖國的鋼鐵長城。

  事實上,近代自鴉片戰爭以來,建立一支足以保障我們數億人口民族生存的強大軍隊,一直是百年來我們幾代中國人的願望,從早期的湘軍、淮軍、新軍,到當代的黃埔建軍、紅軍組建,不斷地在探索。例如湘軍是不同於緑營的新式軍隊,淮軍則大肆引進遠較湘軍配置先進的武器裝備,新軍是袁世凱全力引進西方軍制的近代中國陸軍初始。民國後,中華大地先後出現兩大武裝力量,一是中國國民黨于黃埔組建的“國民革命軍”,另一是中國共産黨組建的“工農紅軍”,二者均注入了強烈的革命意識。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件導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是我們民族面臨的生死存亡戰爭,此時無論是國軍或紅軍都投入了這場民族保衛聖戰。當時,是中國國民黨執政,從而形成了以國軍為主的正面戰場,和以共産黨為主的敵後戰場,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我國又組建“中國遠征軍”開闢了滇緬戰場。無論是正面戰場、敵後戰場或滇緬戰場,三個戰場的浴血奮戰日寇,都是我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組成部分。

  其中“中國遠征軍”的入緬作戰,那是我國自甲午慘敗後,我國軍隊第一次踏出國門,在海外與英美西方列強並肩抗擊日帝法西斯,並且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中國遠征軍”不但是我們全體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國軍”的驕傲,但島內媒體卻自我矮化成了遠征軍或緬甸遠征軍,中國兩個字不見了。我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要理直氣壯的稱“中國遠征軍”。惟“中國遠征軍”此一詞彙語意也反映了國軍是中國軍隊的一部份。斯時,在緬甸的日軍于其作戰地圖上標示的中方軍隊,就是寫“中國軍”;抗戰期間,日人宏觀上稱他們自己的軍隊是日本軍、或皇軍,在提及中方軍隊時,無論是國軍的南京保衛戰、臺兒莊大捷,或共軍的平型關大捷,日本文書上都寫成中國軍,亦即在日本人的認知上“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