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兩岸憑吊抗戰英烈 抗戰精神歷久彌堅

2013年03月29日 11:1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清明將至,返回祖籍地福建瞻仰、憑吊先輩的臺胞漸多,其中,憑吊抗戰英烈,更是成為不少臺灣同胞的“必修課”。海峽之聲今日刊載評論指出,回顧抗戰歷史,兩岸愛國志士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曲英雄之歌。光大抗戰精神,需要弘揚這種團結一心、精誠合作的精神,“超越分歧、同心協力”,這就是對抗戰先烈最好的祭奠,對抗戰精神最好的傳承。

  全文內容如下:

  隨著清明將至,連日來,返回祖籍地福建瞻仰、憑吊先輩的臺胞漸多,其中,憑吊抗戰英烈,更是成為不少臺灣同胞的“必修課”,僅6日上午,就有20多位臺灣遊客趕到福建東山縣銅陵鎮五里亭抗戰烈士陵園憑吊英烈。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每年清明節前後,都有大陸和臺灣人士在內的各界人士2萬多人來此瞻仰、憑吊和祭拜。

  東山抗戰烈士陵園的此景,成為兩岸同胞共同憑吊抗戰英烈的一個縮影,如今,在臺兒莊、在南京、在湖南常德……在經歷過抗戰血戰、犧牲過抗戰英烈的大陸許多城市,都建立了抗戰英烈紀念館、紀念碑、以至烈士陵園等等。這些紀念物,不僅體現了對抗戰英烈的尊重,也讓兩岸民眾能更好地追憶抗戰歷史,凝聚抗戰精神。而從兩岸民眾共同憑吊抗戰英烈 ,我們不難感受到,抗戰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堅。

  抗日戰爭迄今60多年過去了。回顧那段歷史,大陸和臺灣的無數愛國志士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曲盪氣迴腸的英雄之歌。更為重要的是,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各族人民、社會各個階層、各黨派和海外的中國人團結起來,形成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強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華民族在抗戰中也達到了空前的團結,這是抗日戰爭能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説,抗日戰爭更是一次中華民族精神上的覺醒和塑造,中華民族也由此開始了民族復興的重要一步。

  如今,兩岸關係處於和平發展的歷史時期,光大抗戰精神,更需要弘揚這種團結一心、精誠合作的精神,求同存異,眼光長遠,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超越分歧、同心協力”,這就是對抗戰先烈最好的祭奠,對抗戰精神最好的傳承。(海峽之聲 龔天寧)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