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民主的啟示:執著于制度表像

2015年05月25日 15: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新生報》24日社論指出:上一週裏,馬英九舉行就職7週年的儀式,也回顧7年施政成績,引起一些議論。同一時間,臺灣社會高度關注的下一屆“總統”選舉,已經是一個互信崩解、群雄並起的局面。

  臺灣曾經被認為是發展民主轉型的一個成功典範,臺灣也引以為傲。近年來,臺灣雖因民主開放而展現百花齊放的社會活力,卻也因為競選對立,突顯出整個社會對於臺灣定位和未來發展看法的歧異,造成的族群對立以及管理機制運作的失衡,顯現出民主發展負面結果。

  在上一個世紀,許多新興民主國家發展的困境,就是在社會價值缺乏共識情況下,進行民主發展,因而造成不同立場族群對立,以及對於權力分配機制的破壞,結果是政府行政效率的失能,拉美亞非的一些國家則演成軍事力量以政變介入的惡性迴圈。

  國民黨當局播遷臺灣之後,雖説有蔣介石時代的威權統治,但是在冷戰對峙的局面下,穩定可以説是臺灣生存的唯一選擇,也被認為是民主陣營代表的美國勢力所支援,其實美國所支援的非民主政權所在多有,決定的標準只在那個政權的是否親美,事實上那正是冷戰局面的本質,也是民主表像下的真相。

  臺灣在上世紀70年代蔣經國執政之後逐漸民主開放,一方面源於蔣經國個人眼光和領袖魄力,另一方面也是有一個有效率的政府行政體系,以及成功經濟發展的社會局面所支撐,這使得臺灣能夠逐漸轉型走向民主發展的世界潮流,也為後來90年代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臺灣幅員相對比較小,以及因教育普及造成城鄉差距有限,使臺灣在社會民主發展轉型的過程中,遭遇的困難比較少,但是90年代成為臺灣民選“總統”的李登輝,由於特別強調本土政權的意識,觸動臺灣內部的敏感神經,也挑起了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緊張關係。

  此後政黨輪替,民進黨取代國民黨,臺灣出現重大政治轉型的期間,社會分歧對立日益明顯,與中國大陸的緊張也時起時落,加上全球經濟衰退的衝擊,以及因中國大陸崛起而改變的優劣態勢,讓臺灣的經濟出現沉悶甚至衰退局面,也更加顯現出臺灣整個民主政治發展中的深刻困境。

  近年來臺灣民主發展的最大困境,是社會價值認同的失焦,政府行政運作效能的癱瘓,以及因為網路時代造成輿論平臺的混亂,喪失公信,更進一步弱化政府有效統治的機制,譬如最近雲林縣因禁用生煤和臺當局的行政法源爭議,正是近時諸多行政統治困境中的冰山一角。

  近年以來,有許多對於民主制度的檢討,主要的癥結在於民主制度中因政黨的競爭權力的對立,造成不可避免的行政低效甚至失能,連美國也出現兩極化的政黨對立。臺灣由於有面對未來發展的國家認同問題,更顯現出民主發展極大化負面結果。

  民主在臺灣的啟示,就是如果只執著於民主制度的表像,不能認清民主制度本身的缺陷,知所抉擇,那麼未來發展恐不知伊于胡底。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