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臺灣大同大學教授郭譽申的評論説,臺灣幾乎是全面的“自我感覺良好”。評論指出,臺灣自我感覺良好的最明顯的現象是整個社會少有改變、難以改變,臺灣已經開始落後,卻自我感覺良好,但願我們能趕快看清自己的缺點,別等落後很多才企圖急起直追,那會是既痛苦又艱難的。
評論摘編如下:
“自我感覺良好”這句話的起源大概不可考,它在臺灣流行到人盡皆知,其實自我感覺良好是人類的通病。
臺灣幾乎是全面的自我感覺良好,很多年輕人月薪不到30K,仍然能滿足於一些“小確幸”。當年臺灣窮,大家有危機感,用盡方法拼命去賺錢,儘量節省存錢買房,現在的年輕人薪水少,反正買不起房,不如別儲蓄,享受點小確幸,未來多半可以繼承父母的老房子,雖然不是很滿意,自己開心就好。
臺灣的發展曾經大幅領先對岸,大陸經濟高速成長30多年,令世界震驚,反觀臺灣,卻經濟成長走緩10幾年,比較兩岸當前的發展狀況,雙方的一般民生應該是很接近,但是多數臺灣人卻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臺灣仍領先對岸很多。
臺灣地小,島內外交通便利,幅員只相當於大陸的一個大都市,因此以臺灣的地理條件,應該和北京、上海相比,至少也要和重慶、杭州、青島比,而不是和整個大陸比,拿臺灣和整個大陸比,是自己騙自己,當然自我感覺良好。
臺灣人最自傲的大概是民主制度,這方面相當詭異,在臺灣內部,大家對有權無責的“總統制”不滿,對藍綠兩黨惡鬥不滿,對臺灣地區領導人不滿,對“立法院”不滿,對選出的民意代表不滿,大家對政治有這樣多不滿,卻總認為臺灣的民主政治好,是典型的自我感覺良好。
臺灣自我感覺良好的最明顯的現象是整個社會少有改變、難以改變,“自由經濟示範區”立法不成;兩岸的服貿、貨貿協議因太陽花學運,一直卡在立法院;大學太多,技職學校太少,造成學用落差、畢業生程度低落,一直沒有改善。對比之下,對岸對自己一直不滿意,一直在改革,兩岸競賽的勝負是可以預判的。
臺灣已經開始落後,卻自我感覺良好,但願我們能趕快看清自己的缺點,別等落後很多才企圖急起直追,那會是既痛苦又艱難的。(郭譽申,作者為臺灣大同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