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不能再自我邊緣化了

2014年07月24日 09:1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來,臺當局包括馬英九,臺當局“行政院長”江宜樺,以及“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管中閔,分別在不同場合表達對於中韓可望于年底簽署FTA,將給臺灣的對外經貿帶來重大衝擊,以及使臺灣在國際區域經濟加速整合的大潮中被進一步邊緣化的憂心。

  臺灣《工商時報》24日社論指出:他們的憂國憂時之言,也許會被視為是老生常談,甚至被認為是為了讓服貿協議和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能夠早日完成“立法”程式的危言聳聽之論。然而,所謂數字會説話。從臺當局“經濟部”本週一所公佈的有關臺灣今年上半年對外貿易海外生産比和僑外資、陸資投資金額2項數據的消長,恰足印證他們對臺灣對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憂心,絕非杞人之憂,臺灣經濟競爭力的弱化以及被邊緣化,已經處於現在進行式的態勢。

  首先,根據臺當局“經濟部”所公佈的今年上半年外銷訂單,總金額雖然創歷年同期紀錄,但是以6月而言,海外生産比已高達52.1%,不只創下今年新高,尤其是資通訊業的海外生産比更是高達90.7%,刷新歷史紀錄,就連精密儀器業的海外生産比重也逾半達到56.4%。

  相較于臺灣各外銷主力産業,紛紛出現“臺灣接單,海外生産”的新樣態。由“經濟部”投審會所發佈的今年上半年內外投資數值,顯示上半年僑外資的投資金額年衰退16.05%,而陸資的投資金額更是衰退了27%。相形之下,今年上半年,臺灣對外與對陸的投資金額,則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了25.62%與9.46%。

  進一步解讀這2組數據的消長變化。在外銷部分,“臺灣接單,海外生産”的比重逐年堆高,業界著眼的固然是海外設廠,土地取得容易,人力成本相對便宜,不少國家和地區更有減免稅的優惠。但是眼見國際間區域經濟整合正在加速推動,而臺灣想要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不是不得其門而入,就是自綁手腳推延進程。廠商憂心FTA簽太慢會衝擊出口,只能自求多福提早國際佈局,以回避高額關稅的衝擊。

  從一個角度來看,目前所發展出來的“臺灣接單,海外生産”外銷模式,似乎也是全球化下國際分工體系的常態。但是如果站在臺灣的本位來看,有些産業明明在接單後還可以在臺灣生産,而今出於關稅稅負不同的考慮,只能在接單後於海外生産,現實意義上自然就會減少臺灣的就業機會以及相關稅收。

  正是因為臺灣無法順利和主要貿易對象簽署FTA,反映在投審會的對外投資,數值表現就優於官方的預期。但相對的,基於同樣的因素,今年上半年僑外資的投資金額不只較去年同期顯著衰退,陸資部分整個上半年的投資金額甚至還不到1.6億美元。兩相比較,呈現外資來臺投資金額大幅縮減,而臺灣資金對外投資則快速走揚的強烈對比。

  檢視臺灣的內外投資呈現此消彼長的現象,一個角度來看,可以解讀包括臺灣資金和僑外資金,並不看好臺灣的投資機會與前景,因此不約而同採取“用腳投票”方式,寧可前往大陸佈局,或前往各種社經條件並不完備的新興國家地區投資,也不想投注于臺灣。

  可以理解,這種現象和趨勢,才是馬英九、江宜樺、管中閔憂心之所在。畢竟,如果連島內外的投資客、廠商,都不看好臺灣的投資、經營環境,自然先是資金外流,緊接著商機外流,人才也只好跟著外流,臺灣也將進一步陷入邊緣化、空洞化的泥淖中而難以自拔。

  誠然,臺灣面對國際區域整合的大局,正在一步步的邊緣化。但談到臺灣所面臨的邊緣化處境,其實應區別省思臺灣到底是被邊緣化,還是自我邊緣化。前者主要源於臺灣在國際間特殊困難的處境,不只國與國間的FTA推動不易,加入區域經貿組織更是不得其門而入。但更致命的是,以臺灣的地理區位及早發優勢,原可成為亞太經貿樞紐及各國進入大陸市場的最佳跳板。但是臺灣自我設限,民粹思維“逢中必反”,最後的結局就只能自我邊緣化。在閉關自鎖的情境下,只怕連小確幸都不可得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