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經濟是自我保護還是自我貽誤?

2013年11月25日 13: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25日社論指出,去年此時,臺灣的財經大環境已然不佳,馬英九接受臺灣《工商時報》獨家專訪時宣示,當然願意“合法圖利”廠商,協助排除投資障礙。其後,相關部門果然風風火火地推動起臺商回臺投資方案、三業四化與隱型冠軍計劃,以及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

  時隔一年,這些“圖利”大計猶在,主事官員卻已換了一輪。其中,臺商回臺投資方案雖然創造了漂亮的帳面數字,但輿論打“肥貓”、挺環保的民粹傾向,迫使主事者進一退二,無助於降低吸引人才與取得土地的門檻;三業四化與隱型冠軍計劃,成效則尚待時間證明。最荒謬的,莫過於自經區規劃,歷經兩任“經建會主委”的描繪修補,臺當局“行政院長”江宜樺日前竟下令重新思考,只因為“閣員”本位主義作祟與臺面下角力不斷。儘管臺當局近日又宣稱未來自經區開放幅度會超乎大家預期,但各界幾經折騰,已興味索然。

  説到底,臺灣當前的政經困境,肇因于臺當局領導力不彰,高舉公平正義的馬英九,實際作為卻是想討好每個人,輿論一打便自己退縮,而非雖千萬人吾往矣。影響所及,博士“閣員”個個深諳“會吵的孩子有糖吃”,在“內閣”裏搞起“朝野對立”那套,只想證明己是他非,又何曾真正為大局著想?藍營同室操戈既已如此激烈,在野綠營也就不必客氣,每個以“愛臺灣”為名的保護主義動作,都源於拉選票再執政的利己動機。

  在官官鬥、朝野鬥的鬥爭氛圍下,陸資成了箭靶,本該朝向“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兩岸政策,竟一步步退回陳水扁時代“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老路。因此,服貿協議在“立法院”卡關、貨貿協商延宕,所有的ECFA後續談判皆被妖魔化為“強淩弱、眾暴寡”。也因此,在陸資抱怨在臺經商大不易的同時,投審會反而決定從嚴管理陸資。

  這種封鎖式政策拉鋸,反映出政客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以為臺灣仍有賣方優勢,是中國大陸急著跟臺灣交流,是陸資急著到臺灣投資,而不是臺灣需要崛起後的大陸市場,而不是臺灣需要陸資在內的外人投資。

  然而殘酷的事實是,當今中國大陸買遍全世界,其間或遇阻力,但勢不可逆;臺灣不歡迎陸資,陸資大有別處可去。當今中國大陸以市場扶植産業,臺灣對特定産業赴陸投資卻仍三卡四管,平白讓大陸本土企業坐大,反過來與臺商競爭;債臺高築的臺灣面板業正是最大的苦主之一。

  社論感概,當今中國大陸領導人對臺灣猶懷抱歷史情感,願意在經貿談判上讓利,來日當馬雲這類放眼全球的網路世代躍居廟堂,産業競爭是在高速頻寬中秒殺,網脈重於血脈,誰還管“血濃于水”的兩岸兄弟情?

  再者,以自經區做為自由貿易談判(FTA)的籌碼,並非臺灣所獨創,韓國早自2003年以仁川經濟自由區(FEZ)為起點,期間經歷tryanderror的政策修正,如今已發展出8個FEZ,以及蔚山等多個貿易自由區(FTZ),並祭出有誠意的租稅優惠,意圖在前仆後繼的東亞自由區競賽中取得機先。

  韓國政府的邏輯很簡單:有舍才有取,才能借力使力,佈局全世界。何以韓美、韓歐FTA能跑在所有亞洲國家前面?何以中韓FTA談判能跳脫東亞的政治紛爭,皆是執政當局貫轍這套邏輯的成果。

  反觀臺灣自經區規劃,自由化與租稅優惠程度能否超越他人,尚未可知,但官員敝帚自珍的心態濃厚,在野與民間則普遍抱持“想佔便宜,不想讓利”的巧取思維,以拖待變。

  即使是後發的中國大陸,自上海自貿區于9月底掛牌後,天津、粵港澳自貿區成形機率亦不低,自貿區在大陸各地“遍地開花”指日可待。由此更顯得臺灣的自我拖延,是自我貽誤而不是自我保護。

  由此就不能不提澳門在最近十年借力使力,快速翻身的實例。澳門政府日前宣佈,因為博彩業務蓬勃發展,下年度每位澳門永久居民將可獲得9千澳元(約新台幣34,500元)的分紅,比今年整整多出一千澳元。然而不過10年前,SARS肆虐亞洲,澳門觀光奄奄一息,後來靠著政府開放賭牌與北京開放自由行兩顆救命丹才起死回生。這10年間,在澳門政府“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運作下,儘管澳門博彩稅高達業者收入的四成,卻仍吸引國際博弈大款競相前來投資;賭場群聚的凼仔島上,到處都在大興土木,因為住房供給遠遠趕不上需求。這個人口不到60萬的彈丸之地,去年接待了2,800萬人次觀光客,失業率低到1.9%,卻仍需才孔急。

  雖然有人批評澳門享有的是“土豪式幸福”,但澳門模式至少有兩點可供借鑒:一、開放要到位,管理靠效率;二、不怕競爭,把餅做大。社論最後強調,當亞洲近鄰都在加速向前衝,臺灣萬不能繼續陷在“想開放卻又放不開”的糾結中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