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澳門“一國兩制”為什麼實踐得好?

2015年04月02日 08:1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澳門《基本法》頒布22週年之際,澳門舉辦“開拓‘一國兩制’實踐新征程”學術研討會,大陸與港澳臺四地的專家學者齊聚討論這一主題。“一國兩制”構想最先為臺灣問題提出,先應用在香港,又應用於澳門,但港澳兩地的實踐情況又不盡相同,各有特色。

  “一國兩制”在澳門為什麼實踐得好?

  綜合與會的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副理事長李沛霖、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羅偉健、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副主任冷鐵勳的觀點,他們認為:

  第一,澳門對《基本法》的權威地位維護得力,特區的法律制度均按照《基本法》行事。

  第二,澳門是社團社會,協商氛圍突出,大家本著和氣生財的原則,就事論事,不把具體問題政治化。

  第三,澳門回歸以來經濟發展較快,民生發展較好。

  第四,澳門在教育上投入大量資源,本著愛國愛澳精神辦校,國家民族認同較好。

  第五,澳門面積小,人口少,人比較團結,歷史上一直和中央保持密切聯繫。

  李沛霖:

  國家認同成敗,教育是根本

  澳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李沛霖是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副理事長,在澳門從事教育工作48年。他表示,港澳兩地實踐“一國兩制”有差異,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1967年後,港英政府在教育上投入大量資源辦英文學校,挂五星紅旗的學校全港只有六七所,且港英政府用盡辦法不提供資金,使其辦學困難。教科書中,港英政府有意割裂了1840年以後的中國歷史,學生不知道侵略者的行為,反而過分感激英國給香港帶來的繁榮,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如此,因此幾代人國家民族觀念淡薄。

  反觀澳門,葡澳政府從來不肯出錢辦教育,澳門本地的教育一直是華人出錢集體辦學。澳門適齡兒童93%都在私立學校讀書,回歸之後這種情況也沒有改變,且回歸之前,大多數學校都是挂五星紅旗。

  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的前身,在回歸前就將普及《基本法》深入課堂,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回歸以後,愛國愛澳教育一直不斷,因此青年對國家和澳門都有正確的認識。

  羅偉健:

  澳門對基本法理解全面準確

  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羅偉健認為,回歸前,港澳的情況的確存在差異。香港歷史比較複雜,澳門則從上世紀70年代就和中央政府保持比較密切的聯繫。回歸以前的基礎與現在的情況存在一定因果關係。

  回歸後,對《基本法》的認識程度,澳門社會比香港社會情況要好。這包括《基本法》的普及和推廣。如果不能全面正確地理解《基本法》、認識《基本法》,對國家的認可,對個人身份的認同就容易出現混亂,和中央的關係無法融洽,就容易出問題。澳門在貫徹《基本法》上一貫堅定,情況較好。

  當然,這和回歸以後,澳門搭乘祖國經濟發展的便車,社會民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人民生活安居樂業也有關係。過去葡萄牙政府沒有搞好,現在回歸了情況有很大改善,老百姓能直觀認識“一國兩制”的好處。

  冷鐵勳:

  協商氣氛突出,不政治化

  冷鐵勳認為,澳門“一國兩制”實踐得比較好,與《基本法》推廣得好、《基本法》權威得到充分維護有很大的關係。

  澳門的社會基礎是社團,協商氛圍突出,大家信奉和氣生財的原則。就事論事,不會政治化,有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有商有量。澳門地方小,人口少,大家比較團結也是原因之一。(黃博寧 據中評社澳門電)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