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深:“一國兩制”融合兩岸正能量

時間:2014-05-19 16:00   來源:台灣網

  據香港中評社19日報道,在由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主辦的“第三屆‘一國兩制’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上,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教授在主題演講中指出,兩岸政治發展和實踐各有所長、各有優點和不足,雙方應在“一國兩制”的精神之下,進行兩岸政治次體系的“柔性橋接”,既不硬性改變對方,又讓兩岸子系統可以有效相容,使兩岸的正能量得以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劉國深表示,在比較“一國兩制”的臺灣模式與港澳模式時,以往我們更多地是注意到,“一國兩制”的臺灣模式將更加寬鬆的具體政策主張:“臺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只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大陸不派人駐臺,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臺灣的黨、政、軍等系統,都由臺灣自己來管。中央政府還要給臺灣留出名額。”其實,運用“一國兩制”構想解決港澳問題與解決臺灣問題在出發點上就有很大不同:臺灣問題上的“一國兩制”實踐,是在領土主權完全重疊的“同一國家”既有基礎上,達成兩個競爭性政權“兩制共存、良性雙贏”的制度創新。

  回歸後的港澳地區“一國兩制”實踐,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踐——海峽兩岸“一國兩制”的落實過程,有更加切實的可比性,港澳回歸後的兩岸四地的“一國兩制”實踐才真正是在同一主權國家平臺基礎上的國家治理體制創新。

  劉國深指出,“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這樣的認識基本上形成于80年代,有其時代的合理性。30年前的中國大陸剛剛從動亂轉入承平時期不久,我們的綜合實力和自信心遠遠沒有達到今天的程度。30年後,兩岸四地和國際環境的變化,我們對“一國兩制”內涵的認識也逐漸有了新的發展。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